斯洛維尼亞境內有一萬多個地下溶洞,其中對外開放的只有20幾座,而波斯托伊那溶洞(Postojna Cave)是規模最大且最富盛名的一座。

 

 

 

 

 

溶洞屬於溶蝕地形(石灰岩地形),正式名稱是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喀斯特(karst)這個名詞,正是來自斯洛維尼亞西南部的喀斯特高原

石灰岩地質構成了喀斯特高原,史上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質的學家,一開始就選在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統的研究,從此石灰岩地質就以「喀斯特地形」命名之。

 

 

 

 

 

威尼斯機場往斯洛維尼亞(Slovenia)出發,這「之旅」第一站要來到喀斯特高原波斯托伊納市新進旅行社安排參觀知名的波斯托伊納溶洞了。

 

 

 

 

 

來參觀溶洞的遊客還真多,領隊趕緊去購買門票,這張入場券只適用於參觀溶洞,售價22.90歐元折合台幣約850元。

附近還有普里迪亞瑪城堡洞螈復育館喀斯特博物館景點可以參觀,並和溶洞結合成各式優惠套票,有興趣的自由行旅客可以在售票處選購。

(情請看:http://www.postojnska-jama.eu/en/packages/)

 

 

 

 

 

從這座階梯往上走就是溶洞入口,階梯左邊石牆上的POSTOJNSKA JAMA,就是波斯托伊那溶洞斯洛維尼亞文寫法

(是說才來第一站就下雨,簡直是掃興,還好沒在戶外活動啊)

 

 

 

 

 

步上階梯平台就會看到遠處好大的洞穴入口,洞口的Jamski dvorec建物完工於1928年,是為了因應觀光而興建的行政大樓,目前也兼營餐廳和旅客接待所。

 

 

 

 

 

溶洞的入口並非從這座大洞穴進入,當地為了保護洞穴原貌,所以在行政大樓靠近洞口處另闢通道,遊客得走旁邊的通道進入溶洞參觀。

(哎呀~熊熊想起來,當初一直在意著下雨的事,竟然忘了和洞穴合照啊)

 

 

 

 

 

為了管控人數,參觀溶洞是要預約時間的。現場安排四國語言導覽人員帶隊解說,遊客可選擇自己聽得懂的語言排隊,跟著導覽員入內參觀。

九月從09:00~17:00每1小時為一個預約時段,十月則改為10:00~16:00每2小時為一個時段,每個月開放的預約時段皆不同,遊客前往請參考官網公佈。

(詳情請看: http://www.postojnska-jama.eu/en/)

 

 

 

 

 

來到波斯托伊那都已經將近13:00了,所以Tony這一團預約了14:00的參觀時段,一小時的空檔就先來行政大樓的附設餐廳吃中餐了

(餐廳飄著傳統異國風情...別問偶,偶也說不出素那一國啦)

 

 

 

 

 

雖然是觀光勝地,但在這荒山野嶺的地方,對菜色真的不必太苛求。熱熱的蔬菜湯雖然偏鹹,但在陰雨帶著涼意的山區飲用,讓Tony覺得暖意十足啊

沙拉有加醋,口感酸酸的不難入口,不過Tony還是灑了大把的胡椒調味

主菜鱒魚烤得表皮焦脆,肉質軟嫩帶汁,但因為沒有調味,所以Tony又灑了一把胡椒粉在魚肉上。至於青菜,原來青菜的原味就是類似霉味啊,真是誤會大了

 

 

 

 

 

預約進場的時間到了,聽不到四國語言也沒關係,現場有多國語言導覽機供遊客使用,裡面也包含亞洲地區的語音導覽。

說實在的,中文導覽真的很爛,根本就是用翻譯機翻出來的語法,然後找個會講中文的人照著唸而已,讓Tony越聽越捉狂,最後乾脆拔掉耳機圖個清靜了啊

 

 

 

 

 

地下溶洞平均溫度10℃,入口處有禦寒大衣可租借,貼心的領隊早在出發前就通知大家要準備禦寒衣物,怕冷的Tony可是穿著羽絨外套來備戰的啊

原本還要準備手套、圍巾、口罩,但領隊說溶洞裡的10℃其實沒那麼冷,走著走著還會熱起來,所以Tony就聽了勸說,將這些衣物都留在台灣啦

 

 

 

 

 

波斯托伊那溶洞全長24多公里,深入地下115公尺,目前只有5公里對外開放,考慮到遊客的體力,觀光業者開發紅黃相間的電動小火車,載乘遊客深入溶洞內部。

 

 

 

 

 

電動小火車寬度不大,一排只能坐兩人。因為和團友們還不熟,所以Tony只好興奮的玩自拍啦~記得要戴頂帽子喔,領隊說溶洞裡面會滴水

 

 

 

 

 

初期進入溶洞是要徒步入內的,直到1872年才舖設軌道和設置人力軌道車為交通工具,當時的導覽員必須一邊導覽,還得使力推著軌道車載客前進。

(這時偶的腦海突然出現偶們的領隊噴汗推著大家前進的辛苦畫面啊)

 

到了20世紀,改為由瓦斯燃氣為動力的火車頭拉著車廂前進,但廢氣充塞洞內,影響洞穴的能見度,長期下來也薰黑了不少潔白鐘乳石。

 

1957年,電池供電的電動車頭出現,取代了傳統燃氣動力,此後不僅環境污染得到改善,車行速度和載客量也跟著提升。

 

 

 

 

 

電動小火車車速飛快,經常穿梭在低矮石灰岩山洞之間,身高太高的人還得稍稍縮頭低坐,遊客請勿站立或是將頭手伸出車外,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車行大約10分鐘,小火車停靠一處名為大山( the Great mountain) 的洞穴,這裡是電動小火車入洞的終點。

 

 

 

 

 

大山是一座石灰岩坍塌形成的地下大廳,此地距離洞口3.7公里,遊客在這裡全部下車,剩下的1.3公里得徒步參觀。

 

 

 

 

 

斯洛維尼亞有兩個喀斯特系統舉世聞名,一是什科茲揚溶洞,二是波斯伊那溶洞,其中波斯托伊那溶洞系統之大,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

 

 

 

 

 

波斯多伊那溶洞包含大大小小的坑道、洞穴和鐘乳石,是200萬年前被皮夫卡河(Pivka River)而成,早在中世紀就已經被當時的地理學家記載在文獻中。

 

 

 

 

 

波斯多伊那溶洞的參觀步道忽上忽下,坡度落差之大讓人走得心驚膽跳,鞋子防滑效果不佳的遊客,請緊捉步道兩側的鐵欄杆前進,以策安全。

 

 

 

 

 

最初波斯多伊那溶洞只被發現300公尺深。1818年為了準備奧匈帝國皇帝的來訪,一名工人迷路在更深層的內洞,直到獲救之後才揭發300公尺之後的世界。

1819年,奧地利年輕的皇儲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以官方身份正式造訪溶洞,並在洞口的留言簿簽名,從此波斯多伊那溶洞打開國際知名度,迎來此地觀光盛景。

 

 

 

 

 

200多年來,來自世界各地造訪波斯多伊那溶洞的人數已超過3600萬人次,各國政要、名人紛紛來訪,洞口的簽名簿也簽了31本,全被保存在檔案庫裡。

 

 

 

 

 

鐘乳石上還發現更久遠之前的來訪者署名,這些「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到此一遊」的署名最早的是寫於13世紀,數量最多的是寫在16~17世紀之間。

(郎客啊~現在千萬別再幹這種事啊,會被捉去關到長薩母的啊)

 

 

 

 

 

石壁上擺著的是早期照明用的燭台。除了固定地點會有燭台設置之外,參觀的遊客也得自己手持油燈,靠著微弱火光照亮眼前的溶洞奇景。

 

 

 

 

 

發電機出現之後,電燈於1883年之後開始照亮整座山洞。現在的照明已全面由鹵素燈取代,還有一個電子系統控制特定區域的亮燈時間。

 

 

 

 

 

溶洞就是雨水或地下水溶解侵蝕石灰岩層所形成的空洞,又稱鐘乳石洞或石灰岩洞,世界各地都有溶洞景區,Tony就不再多做介紹了

 

 

 

 

 

 

水中碳酸鈣的沈澱與堆積,形成不同形態的碳酸鈣沈澱物,由上往下增長的叫鐘乳石,由地面往上增長的是石筍,鐘乳石和石筍相連結就成為石柱。

 

 

 

 

 

鐘乳石每年平均增長率為0.13㎜,鐘乳石、石筍的形成常常需要幾千或幾萬年的時間,而石柱則需花上更長久的歲月才能形。

 

 

 

 

 

這些短小看起來年紀尚輕的鐘乳石,隨便一根的年齡可能都要比在場的觀光客還要年長,所以請到訪的遊客發揮公德心,不要隨意觸碰或毀損。

 

 

 

 

 

這裡Tony要先為部份失焦的照片說歹勢啦~因為洞內禁止使用三腳架和閃光燈(雖然四處依然閃個不停),然後Tony又很守規矩,結果有很多照片就失焦了啊

 

 

  

 

 

所以最後連Tony在溶洞裡面拍的唯一一張照片也失焦了~所以只好向官網借用一些美麗的畫面啊

 

 

 

 

 

參觀波斯托伊那溶洞的心得就是嘆為觀止、巨大、驚嘆到掉下巴,看過這座龐大的溶洞,其他鐘乳石洞可能再也入不了眼了,所以Tony才會按快門按到忘我了啊

 

 

 

 

 

為了管控人數,一梯次參觀時間最多1.5小時,如果有人在原地停留太久,就會有管理員出現來催促著遊客往前進,以免和後來的參觀遊客塞在一起。

 

 

 

 

 

因為Tony老是停留在固定地點拍照而待太久,老是被管理員驅趕往前走,連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惹

 

 

 

 

 

波斯托伊那溶洞體積實在太巨大,大概得分兩篇介紹。照片中間有一座橋,橋的那端是另一個世界,是一處被造物者隱藏在地底的天堂,所以下一篇再介紹。

(下一篇的照片比較不會那麼模糊惹~)

 

波斯托伊那溶洞系列: 

璀璨克羅埃西亞(2):斯洛維尼亞.波斯托伊那溶洞:深入地心探秘境

璀璨克羅埃西亞(3):斯洛維尼亞.波斯托伊那溶洞:失落的地底天堂

 

 

 

 

 

arrow
arrow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