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風車,矗立在菊島天空下,宛如童話中的參天巨人,不急不徐、溫柔優雅的迎風輕轉,這是澎湖地平線上最醒目的地標風景。

 

 

  

 

 

澎湖秋冬之際風力充沛,有著「風之島」的稱號,台電公司結合自然環境,在中屯村設置八座巨型風力發電機,開始澎湖風力發電計劃。

 

 

 

 

 

澎湖縣白沙鄉位於本島北方,串連馬公市西嶼鄉,北方海面包含白沙島中屯嶼鳥嶼員貝嶼吉貝嶼等七個有人島和二十個無人島,都是它的轄島。

 

 

 

 

 

風車的位置就分布在中屯村的北面近海沿岸。

 

 

 

 

 

沿著公路前進,在到達白沙鄉之前,遠遠的就會看見海岸邊一整排的風車身影,這是澎湖最夢幻美麗的地上建物。

 

 

 

 

 

都說澎湖風很大,這些細細高高的風車在颱風季節裡,真的可以挺得住嗎,Tony光用想的就覺得很擔心啊

 

 

 

 

 

馬公中屯之間離岸50公尺的海面上,有一座孤立小島「雁情嶼」,因為海蝕作用而與陸地分離,退潮時會浮現海中步道,可從岸邊走過。

(據說漲潮時海水會很快就淹沒步道,所以沒事還是別前往啊)

 

 

 

 

 

雁情嶼的名字由來有很多種,有男女談戀愛寫情書(言情=雁情)的版本,也有因為距離岸邊很近的「眼前=雁情」的版本,另外還有一個「胸罩」的版本。

 

 

 

 

 

雁情嶼的外觀很像女性胸罩或眼鏡,民間戲稱為「胸罩嶼」,後來地方人士跳出來將之正名為「眼鏡嶼」比較文雅,後來才改名為現在的「雁情嶼」。

 

 

 

 

 

不管是胸罩嶼或是眼鏡嶼,這小小的一座孤島竟然能引起熱議,Tony也覺得實在很特別啊,在地文化與觀光資源的緊密結合,就能創造旅遊價值

 

 

 

 

 

澎湖地區冬季吹著強盛的東北季風,夏季輕拂著西南風,中屯風車的巨型葉片或快或慢的規律舞動,捕捉天空路過的風力,化為島民日常所需的能源。

 

 

 

 

 

 

民國九十年,台電公司斥資2億多元在此興建8座風力發電風車,最大發電容量約為2400瓦,發電量約佔澎湖總發電量的12%。

 

 

 

 

 

8座風車的發電功能雖然只是輔助性,卻是到處可見其巨大蹤影,龐大身型意外成為澎湖地區的觀光新形象,帶動中屯村的觀光效益。

 

 

 

 

 

中屯風力園區的規劃,讓遊客也可以到此休憩,並和風車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地圖上紅色標示的小徑,都可以通往中屯村北面沿海的風車設置點。

 

 

 

 

 

夏天到訪風車園區時,葉片轉動和緩而輕柔,但是據當地人表示,一旦進入東北季風的旺盛季節,葉片便會快速轉動,且發出驚人的咻咻鳴吼。

 

 

 

 

 

 

澎湖冬季吹東北季風,夏季則吹西南風,這八根風車設備是德國製造,可以隨著風向調整不同的迎風方位。

 

 

 

 

 

 

 

來到中屯風車園區,光是和風車拍照就可以玩很久了,Tony很好好掌控行程進度和時間,以免大家拍照拍到失控,影響到後面行程的進度啊

 

 

 

 

 

風車園區沒有特別設置「禁止進入」的警語,遊客進來風車園區要發揮公德心,別任意損壞設備器材。

 

 

 

 

 

2009年Tony帶著友人來澎湖努力捉住青春的尾巴,留下美好的回憶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不見牛羊,澎湖的地質環境長不出大樹,東北季風風肆無忌憚的橫掃全境。

 

 

 

 

 

澎湖的風,在秋冬季節令遊客止步不前,但善加利用這惱人的大自然,所以產生的電力,也為全島居民帶來無匱乏的生活所需。

 

 

 

 

 

2009年4月底,東北季風猶尚陣陣吹襲,Tony著偕同友人來到澎湖旅行,前一刻還在風車園區熱血的讚嘆巨大風車的夢幻迷人

 

 

 

 

 

沒想到下一刻就被15級強風吹到嘴歪臉斜,連機車都差點被吹翻,行程無奈被中斷,Tony只好帶大家小心翼翼騎著機車,膽戰心驚的逆風騎回旅館避風啊

 

 

 

 

 

澎湖的房舍興建密集,這是為了擋住強烈的東北季風;澎湖無高山也無茂林建材,早期居民則在海邊撿拾咾咕石,以天然的建材堆砌起避風遮雨的住所。

 

 

 

 

 

澎湖地勢平坦無屏障,島民有著房舍可以避風的同時,柔弱的作物也靠著擋風石牆得以順利生長,這些石牆就稱為「菜宅」或「宅內」。

 

 

 

 

 

菜宅四周的咾咕石石牆稱為「宅岸」。現在咾咕石已不易撿拾,當地人便開鑿玄武岩來堆砌菜宅,由於玄武岩石塊契合度差,堆疊高度不如咾咕石石牆。

 

 

 

 

 

北面的宅岸通常砌得較高,用以阻擋東北季風。

 

 

 

 

 

北面宅岸都會比較高,這是一個容易辨別方向的最佳指標,在澎湖遊走也不怕迷路,只要看宅岸的最高牆即可辨識方向。

 

 

 

 

 

 

白沙鄉某處菜宅裡,一位阿嬤正在忙著整理果園,Tony問她可以可以進入菜宅參觀,阿嬤很大方且高興的跟我聊起這片菜宅的歷史

 

 

 

 

 

 

阿嬤說,這座菜宅是她的阿公以古法堆砌咾咕石而成,不抹水泥、石灰卻能堅固的阻擋強風,現在這種古法已逐漸失傳,所以她特別的珍惜。

 

 

 

 

 

阿嬤的果園裡種的是香瓜茄,這種原產地在南美的水果,來到澎湖就有了「楊梅」的稱呼,可直接食用或入菜,香香甜甜的口感,水份非常多。

 

 

 

 

 

阿嬤種楊梅並不是為了販售,而是要寄給在台灣工作的四個兒子吃,所以每天要到菜宅整理果園,這些有著濃濃家鄉味的水果,是離鄉遊子的心靈慰藉。

 

 

 

 

 


和阿嬤閒話家常,後來才知身手矯健的阿嬤已經八十多歲了,阿嬤捧著三顆楊梅要送給Tony吃,謝謝有人陪她聊天~這可是Tony人生第一次吃楊梅喔~

 

 

 

 

 

阿嬤的菜宅,承載著上一代的工藝與懷念,孕育著下一代異鄉遊子的思念,每座菜宅都有一個故事,有機會遊逛澎湖也可以和在地人聊天聽故事。

 

 

 

 

 

遊客來到澎湖看到菜宅千萬別興奮過頭,菜宅屬於私人土地,未經許可而擅闖菜宅,是違法的行為。

 

 

 

 

 

菜宅的出現,是澎湖先民就地取材的的智慧產物,一代傳一代,建築工法即將失傳,留下來的菜宅是澎湖最珍貴的遺產和資源。

 

 

 

 

 


風車迎風發電,菜宅擋風護植被,澎湖的風就是這麼讓人又愛又恨,在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成為澎湖最獨特的風之島文明。

 

 

資料參考來源:「沿著菊島旅行」網站

 

 

 

arrow
arrow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