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曲線的門面,象徵風狂浪湧的波浪形屋頂,這是澎湖生活博物館,館內結合歷史、知識與文化展覽,還有許多互動式設備,讓遊客可以盡情消磨大半天。 

 

 

 

 

 

澎湖生活博物館就位在馬公港附近,從市中心騎摩托車前住只要5-7分鐘便可到達,佔地廣闊,周邊公園可以散步曬太陽。

(呃……澎湖的太陽別亂曬,很容易會中暑啊)

 

 

 

 

 

澎湖何處適合躲雨、躲太陽,澎湖生活博物館絕對是第一選擇,雖然不一定要下雨天才適合到訪博物館,但Tony卻是遇到下大雨才會特地前來這處好地方的啦

 

 

 

 

 

澎湖生活博物館全票50元,而年滿65歲長者、6歲以下兒童、身心障礙者及陪同者一人,全都免門票,真是佛心來著。

 

 

 

 

 

於是Tony就帶著娘親進來躲雨了啊,原本是因為下大雨無處可去,所以想說逛逛博物館加減消磨時間,沒想到博物館實在出乎意料之外的有趣啊

 

 

 

 

 

一樓寬敞的迎賓大廳,正中間的笑臉立柱,上頭全是澎湖當地人的樸實真性情,一進大門就會看到許多笑臉,正熱列歡迎著遊客的到來。

 

 

 

 

 

一樓部份空間用來舉行特展活動,活動會定期更換,Tony來館時遇上「鹹芳的滋味:澎湖魚乾加工特展」,光聽這個展覽的名字,彷彿就聞到了魚乾的鹹香啊

 

 

 

 

 

魚穫曬乾製成加工品,鹹香的滋味是這個特展的主題,透過探索魚乾世界的各式面貌,發掘島民的生活智慧與經驗傳承。

 

 

 

 

 

看看Tony媽專注拍魚乾的樣子,就知道她對這個展覽也很有興趣啊,唯妙唯肖的魚乾模型,看久了好像真的能聞到香味啊,Tony突然好想來一碗稀飯啊

 

 

 

 

 

在無冷藏設備的年代,食材使用醃製或日曬等方法,以縮短腐敗時間,其中的關鍵是「鹽」的運用,人的技術,魚的特質,形成「看天吃飯」的「加工產業」。

 

 

 

 

 

澎湖每年5月至9月中秋起風前,這段期間是小管的盛產季節,現撈小管除了新鮮烹煮外,澎湖人會如同製作魚乾一般將小管曬成小管乾。

 

 

 

 

 

在以前的漁村,街頭巷尾到處到見一整片的曬小管乾的盛況,據說西嶼漁村一些以小管捕撈為主的聚落,夏季仍可以見到曝曬的小管乾飄散著鹹香氣。

 

 

 

 

 

已到訪澎湖多次,Tony想見到這樣曬小管乾的盛況卻一直無緣遇見,希望日後有機會也能親自體會和聞聞曬小管的鹹芳滋味啦

 

 

 

 

 

二樓圓拱型的廊道裡是澎湖的時光隧道,展示著澎湖出土的考古文物、海舶、指北針道具、荷蘭人在明末繪製的澎湖地圖、歷代海上貿易光景一一呈現。

 

 

 

 

 

時光廊道有一段透明地板,底下螢幕播放海水流動的影片,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海上,看看人家小朋友快樂的奔跑著,偏偏Tony的腳就是不敢踩上去啊

 

 

 

 

 

 

不行啊~真的踩不下去啊,有著懼高症的Tony和阿母,二人只敢踩在螢幕邊框的部份前進~懼高症果然是會遺傳的啊

 

 

 

 

 

有那麼誇張嗎?真的不誇張!Tony媽在幫荷蘭船模型拍照時,下意識的兩腳自動張開站在螢幕邊框部位,這真是一段要命的險路啊

 

 

 

 

 

「海洋澎湖」展區還設置了一座古代的碼頭模型,並停造一艘1:1比例仿真的「透西船」模型。所謂透西船,指的是澎湖早年往返台澎之間的帆船型貨船。

由於角度的關係,加上Tony技術不佳,所以無法將透西船整體外觀拍個完整,還好牆壁上有早年透西船在海上航行的描繪,現代人可從畫中內容了解個大概

 

 

 

 

 

透西船有開放民眾入內參觀,進而了解船艙結構和澎湖人討海貿易的生活甘苦。

 

 

 

 

 

透西船船艙不大,高低起伏落差甚大的甲板船艙讓Tony這個現代人走得很辛苦,上船參觀的遊客得注意安全

 

 

 

 

 

走過朝代,來到民國日治時期,展區保留了馬公歷代街市的風貌,日治時期的門牌,一張張老照片刻劃不同澎湖時期的歲月痕跡。

 

 

 

 

 

老照片紀錄了澎湖的歷史地位,在歷代強權爭奪戰爭之中,澎湖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也保留了許多軍事設施與戰地風格。

 

 

 

 

 

對歷史照片很有興趣的Tony,一度很想將照片一一拍起來,然後再和現代的街景逐一做比對,後來想想根本沒那麼多美國時間,最後只好放棄了

 

 

 


 

 

 來到澎湖居民生活展區,這是澎湖婦女工作時的標準服裝,長期在戶外忙於農務,或是海邊補網、剖蚵,都得將全身包緊緊,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日曬風吹的傷害。

 

 

 

 

 

 這套服裝已成為澎湖當地婦女的標準服飾,有時她們會直接穿成這樣上街採買生活用品,這也是Tony用來區別觀光客和當地婦女的辨別方式啦

 

 

 

 

 

「作山討海」是澎湖人的生活方式,所謂的「山」(澎湖沒有山)指的是提供動植物生存的陸地、旱田和野地,雖然地質條件不佳,卻也夠讓人們自給自足。

 

 

 

 

 

澎湖先民利用海裡的硓咕石(珊瑚化石),堆砌遮風避日的安身屋舍,也堆砌一座座「菜宅」讓田裡的農作平安生長,免於東北季風的摧殘。

(菜宅介紹請看「菊島夏之戀(8):白沙.中屯風車、風島菜宅」這篇)

 

 

 

 

 

討海除了遠海捕魚,近岸資源也很豐富,海中堆砌的石滬,是利用漲退潮之潮差困住魚群,然後漁夫再入內圍捕,這是澎湖人冬季最重要的捕魚設施。

 

 

 

 

 

之前Tony只在七美懸崖上遠觀雙心石滬,以為石滬構造很淺,沒想到實際進入這座石滬模型,才發現原來實體是這麼大一座啊,堆砌過程肯定很搞剛的

(石滬介紹請看「七美、望安.七美雙心石滬VS.妖壽水阿嫲」這篇)

 

 

 

 

 

澎湖的宗教信仰以道教居多,其中「王爺廟」佔很大比例,由於澎湖土地生活條件嚴苛,民間信仰派駐各地的「王爺」,可庇佑地方平安、維護安寧

 

 

 

 

 

這些神像偶頭是「五營」兵馬,為道教信仰中的村廟神明的軍事組織,安置在村落外圍的東、西、南、北、中央五個方位,負有保護村落安寧的責任。

 

 

 

 

 

早年臺灣西南海口以及澎湖地區,普遍盛行迎送王船活動,儀式包含了請王→造船→建醮→遶境→送王船等步驟,澎湖製造的傳統王船,技術名揚全

王船遶境之後會送到海邊,焚燒王船代表將王爺送回天上,同時也象徵王船載著疾病厄禍出海遠離,待下次祭典時間到來,信眾會再度到海邊將王爺迎入境內。

 

 

 

 

 

 

澎湖白沙鄉近來很夯的天堂路,據說早期建造的功能之一就是讓王船停靠的碼頭,可見王爺信仰已經和澎湖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天堂路介紹請看「菊島夏之戀(9):白沙.天堂路、牛車伯、通梁古榕」此篇)

 

 

 

 

 

宮廟祭典禮儀中,神轎是神明出巡遶境的乘坐工具,傳說神轎所到之處,驅災除厄、萬邪僻易,因此神轎遶境有著安定民心的功效。

 

 

 

 

 

這位打扮奇特的人物「報馬仔」,通常會出現在遶境隊伍前方,除了為神明打探開路,還會沿路發送餅乾、糖果、零錢給民眾,象徵獲得神明庇佑保平安。

(台灣現行許多大型廟會活動,還能看到報馬仔造型的人物)

 

 

 

 

 

宮廟活動經常可看見涼傘對陣的民俗表演技藝,神轎出巡的隊伍前面也會有涼傘做先鋒,一來護衛神明以避邪穢,二來可做為與他尊神明應對答禮的表徵。

 

 

 

 

 

要擔任涼傘手得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行,不過澎湖生活博物館也有準備幾尊Q版涼傘手的人形立牌,供遊客親近拍照,館方實在很懂遊客愛拍照的心思了。

 

 

 

 

 

澎湖民登島墾荒,克服嚴苛環境之後,產生「敬天謝天」的信仰,落地生根繁衍後代,繼而發展出許多當地特色的傳統文化與習俗,這些Tony下回再聊

 

澎湖生活博物館開館時間:每周五到周三 9:00-17:00 周四休館

 

 

澎湖生活博物館系列遊記:

菊島夏之戀(11):馬公.澎湖生活博物館之作山、討海與敬天

菊島夏之戀(12):馬公.澎湖生活博物館之宅內的禮俗與傳承

 

 

 

arrow
arrow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