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登大象營是清邁著名的大象園區,園區內除了可愛的象群表演,另有一座充滿神秘文化色彩的長頸族村,是泰北旅遊行程中,很熱門的觀光景點。
結束清萊府的行程,旅行團拉車三小時再回到清邁府,這一天預計下榻在清邁市的飯店,不過在入住之前,得先完成當日規劃的旅遊行程。
車行前往清邁市之前,途經湄登縣(Mae Taeng),旅行社安排大家前來湄登大象營(Maetaeng Elephant Park)進行半日旅遊行程。
早期泰國伐木業多是以大象做為運送勞力,後來泰國頒令禁止隨意伐木,導致傳統伐木業凋零,越來越多的大象被業主棄養,並且在街上任意遊蕩。
根據官方資料記載,湄登大象營成立於1996年,提供一個安全和友好的環境,收養流浪無主的大象,並提供醫療和照顧,讓大象可以在此安心過日子。
湄登大象營的每隻大象都有一位專屬馴象師,平時負責照料大象的生活,並訓練大象生活禮節,與簡單的表演。
湄登大象營訓練大象做表演,吸引遊客前來參觀,並接受民眾的捐款,藉此增加收入,支撐大象營的運作。
這裡的大象表演都是簡單且安全的,沒有曼谷地區那種要遊客躺在大象腳下的驚險互動;這裡的大象在Tony的眼中都很有個性,甚至還有些放飛自我
大象的表演內容就不再多做敍述,但大象畫圖的表演可得特別介紹一下,這種事情說出來真的令人不可置信,但人在現場的Tony可是看得驚呼連連啊
完成一幅畫平均約需要20~30分鐘,這是整場表演的壓軸,在場觀眾人人屏息安靜,目不轉睛地看著每隻大象從無到有地完成令人驚豔的作品。
據說訓練員會先提供一張照片給大象群觀看,之後每隻大象再依自己的記憶和理解,畫出腦中構思後的圖案與色彩,每隻大象個性都不同,畫風也各異。
大象完成作品之後,還會在角落簽上自己的名字。大象們的繪畫風格不僅活潑生動,而且還充滿童趣,就連Tony都自認沒有這樣的天份啊
並非每隻大象都有作畫的天份,一場表演大概只有四隻能作畫,這些彌足珍貴的作品也公開進行義賣,所得經費都將用在營區的護運作。
現場販售大象愛吃的香蕉和甘蔗,一大籃才100泰銖(約台幣98元),於表演結束後可餵食大象,這是大象和遊客最歡樂的互動時刻。
東南亞國家的旅遊行程,大部份都會安排騎乘大象的活動,湄登大象營也不例外,此地載客的象群與材藝表演的象群為不同批,避免大象操勞過度。
在馴象師的指揮之下,大象載客緩緩前進,乘客座椅隨著象身左右搖擺,騎乘於上的遊客須花點時間來習慣大象身體的律動。
湄登大象營周邊擁有原始風情的地理環境,此地騎乘大象的路線特地安排涉水過河、登坡穿林,過程宛如騎著大象進行一趟叢林探險一般。
登上45度的斜坡雖然令人心驚膽跳,但在大象沈穩前進的步伐中,緊緊捉著欄杆的Tony,倒也慢慢安定心神,開始享受周邊拂面的原始風情
五月底的泰北,天天熱到將近38度C,女性遊客幾乎都足了防曬準備,或是撐起雨傘抵禦炎日的侵襲。
騎乘大象的活動,翻山涉水再回到原點一趟約為30分鐘,結束活動後,遊客通常都會給馴象師50泰銖小費。
湄登大象營境內有一座長頸族村,比起看大象表演或騎象活動,Tony反倒是對參觀長頸族村的神秘風情還更感興趣啊
長頸族的正式名稱為巴東族(Padaung)或克倫族 (Kayan),是一支在緬甸山區生活了好幾個世紀的少數民族,向來以耕種自給自足維生。
1990年代為了避開緬甸內戰,尋求更安定的地方生活,一部份巴東族人越過邊境來到泰北山區定居,因族內女人有著脖子載銅環的習俗而被稱為長頸族。
長頸族女子脖子配載銅環的習俗,起源眾說紛紜,以下整理幾個:
1.他們相信祖先是尊貴無上的龍與鳳,女人若將頸椎拉長,並在四肢加上銅環,走路就有如鳳凰騰飛之姿,久而久之就成為審核美麗的標準。
2.早期於野外工作是女人的職責,為了避免被猛獸咬傷脖子致死,或是被咬傷小腿而無法逃走,於是在這些脆弱的地方加上銅環做為保護。
3.男人故意將自己妻子的脖子弄長,為的是不讓她們被敵對民族擄走。
4.與敵族對戰失敗,四散逃亡的族人救走酋長的小女兒,並以野生藤紮成項圈套在其頸上做為標誌,族人發誓有朝一日要帶酋長的女兒重回原生地。
依照長頸族的風俗習慣,女孩在5歲時就要在脖子和四肢套上銅環,自10歲開始每年在頸上多加一個1公斤的銅環,直到25歲為止。
女子脖子上的銅環終生不輕易拆除,就連洗澡也要戴著,通常她們不輕易讓外人看到取下銅環的樣子,即使親人丈夫也不例外。
雖然稱之為長頸族,但脖子實際上並未變長,只是因為銅環重量長期壓迫鎖骨,使得胸骨下垂變形,整體位置較常人更低,視覺上就彷彿脖子變長了。
長頸族村的攤商,幾乎都有準備這種半截式的偽銅環,讓來訪遊客都能套在脖子上拍照,體驗一下長頸族項圈的「美感」。
雖說銅環是長頸族女子專屬的美麗象徵,但身為遊客的Tony是不在意反串的,二話不說套上偽銅環拍照留念,感覺不這樣拍就會對不起自己啊
當初逃到泰北的巴東族,被泰國政府收容在難民營中,一部份的巴東族散落泰北各地,在泰國政府允許的土地上、或善心地主所提供的土地上,重建村落。
在泰北居住的巴東族,仍保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習俗,旅行業嗅到商機,利用該族長頸銅環文化的特色,吸引遊客爭相前來探訪這些神秘的部落。
由於不是泰國公民所以禁止耕種土地,長頸族村民生活出現困境,於是樂於與旅行業合作,在村裡販售傳統手工藝品,期待前來探秘的遊客帶來商機。
自2006年開始,緬甸境內的巴東族年輕女性已漸漸不再戴銅環了。但身處泰北的巴東族婦女,基於經濟上的需要,必須戴好頸環,吸引遊客前來參觀。
曾經有一些異議的聲音,反對泰北長頸族被「物化」、被「動物園化」,但回到現實面,若是遊客不再前來,無土地耕種的長頸族人,生活將再陷入困境。
這座長頸族村就位在湄登大象營境內,許多欲一窺長頸族神秘面紗的遊客爭相來訪,除了滿足遊客好奇心,還能順便讓遊客消費,為村民帶來經濟收入。
到訪長頸族村,Tony誠心建議遊客們要帶著「與異國風情交流來增廣見聞」的心態,對於村民更要表現尊重,不可隨意冒犯村民的傳統或習俗
來訪遊客若在攤位上消費,長頸族攤主就會與你大方合照;若沒有消費而純粹想拍照,也須事先知會一聲,並於合照結束後給予20泰銖小費表示感謝。
這座村子其實是少數民族園區,村裡混住著長頸族、大耳族、阿卡族、黎蘇族、拉胡族五族村民,其中的大耳族也是外在象徵較為明顯的民族。
大耳族又稱長耳族,族內女子自小開始在耳垂開洞並佩戴飾物,她們認為耳洞越大、耳垂越長,代表越長壽、也越美麗。
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們,流露著靦腆而純真的笑容,流落異鄉的艱困尚未在臉上留下痕跡,但Tony仍要誠心祝福他們,都有著更美好的未來啦
這座少數民族園區裡面的紀念品,有很多都是村內族人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在外面很少見,遊客若是有興趣,可以在這裡盡情尋寶。
村裡人不常去外界進行社會化,遊客到此購物千萬別殺價殺太兇,以免他們招架不住;若能支持他們永續生存,多花一點點錢應該也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