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提到:保羅著寫【以弗所書】給以弗所基督教團體...這以弗所(Efes)是土耳其語,指的就是羅馬時代的重要都市艾菲索斯(Ephesus)。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若有失誤的話還請大家不吝指正蛤~)

 

 

 

 

 

西元前10世紀(距今約3000年前),土耳其西南方臨近愛琴海的地區,在古希臘時代是愛奧尼亞地區愛奧尼亞人(Ionians)在此建立了艾菲索斯城

 

 

 

 

 

愛奧尼亞人傑出的哲學、地理、史學、建築文明,奠定了艾菲索斯繁盛的基礎;西元前6世紀更在附近興建一座被後世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Artemis)是希臘奧林匹斯山十二眾神之一,與太陽神阿波羅是孿生兄妹,主掌月亮的陰晴圓缺,並擁有月夜的神秘力量。

阿提密斯有時是有著眾多乳房的大地之母形象,代表大地的富饒豐收;有時化身獵鹿少女,掌管動物界的狩獵與守護。

 

 

 

 

 

高18公尺的大理石圓柱127根排列如森林巨木,阿提密斯神殿(The temple of Artemis)是艾菲索斯民的信仰與生活中心,此神殿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隨著歲月推進,神殿歷經火災、地震和人禍,期間不斷重建再重建,規模也一次比一次壯觀。直到基督教的傳入,開始動搖艾菲索斯人民對神殿的信仰。

西元263年,哥德人惡意摧毀阿提密斯神殿,不久之後又值羅馬帝國基督教為國教,並決定從此不再重建神殿,另拆除殘存石塊移做其他建築物的建材。

 

 

 

 

 

來到阿提密斯神殿的舊址,古代世界七大奇蹟如今只剩一片空地,現場也只復原了一根石柱供後人遙想當年的宏偉。

(請將石柱和左方人體的比例做比較,就能看出神殿當年有多壯觀了啊)

 

 

 

 

 

16世紀畫家HENDRIK VAN CLEVE III因為景仰世界七大奇蹟而繪出這張阿提密斯神殿的作品,當時還未有古蹟復原技術,所以和復原圖的真實樣貌有所出入。

 

 

 

 

 

來到艾菲索斯古城,地圖上位置17原本是古代出海口,如今淤積成沼澤地,海岸線後退了六公里,港口失去作用成為古城被廢棄的原因之一。

(後面的介紹請隨時回來對照地圖的編號,可以更容易了解相對位置喔)

 

 

 

 

 

艾菲索斯城古希臘時代一路來到羅馬的全盛時期,幾位帝王對此城喜愛有加,讓此城的繁華興盛到達顛峰,當時的城市人口曾達到二十五萬人。

 

 

 

 

 

 

艾菲索斯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羅馬帝國遺址之一,每年吸引千萬遊客來此感受帝國曾經不可一世的風華,Tony這一團當然也不能錯過啦

(導遊伊凡:這裡很大,全部逛完要一個多小時,大家別走散了)

(阿桑團友:哇苦~看過企全部都素叔頭,哇ㄟ昏去~)

 

 

 

 

 

         

艾菲索斯(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的一個重要中心,保羅以此為傳教基地,以弗所教會是《啟示錄》提到的亞細亞的七個教會之一,古城處處可見十字架的符號。

 

 

 

 

 

 

瓦流士浴場(Varius Bath)(位置1)興建於西元2世紀,清晰可辨的拱門結構是羅馬建築的最大特色,羅馬人愛蓋澡堂是歷史上出了名的。

據考古研究,瓦流士浴場分為三個部分,有冷水浴場、溫水浴場和高溫浴場,Tony不禁懷疑,這該不會又是阿部寬穿越時空參考現代三溫暖之後的傑作吧

(不懂嗎??要看日本片「羅馬浴場」就知道偶在說什麼了啦)

 

 

 

 

 

         

這堆空心管狀物和浴場習習相關,全是當地出土的地下輸水管線,全由陶土燒製而成,這樣先進的導水設施,顯示艾菲索斯是一座規劃完善的高文明城市。

 

 

 

 

 

         

浴場遺跡旁邊的地面,仍然看得到深埋土堆的輸水管線,這些管線主要用來將熱水輸入浴場或將浴場的水源導出。

 

 

 

 

 

建於西元2世紀的音樂廳(Odeon)(位置2),原本是座有著天頂的密閉空間,具有極佳的擴音效果,可容納約1500名觀眾。

 

 

 

 

 

         

音樂廳除了用來舉辦小型歌劇表演,平時則為高級官員開會的議場,據說當年聖保羅聖約翰都曾在這裡向城市居民佈道傳教。

(這個也素看來的資料啊,如果沒有這回事,請保羅和約翰要拖夢告訴偶蛤~)

 

 

 

 

 

 

古城的文明水平相當高,但也敵不過經年的巨震摧殘,艾菲索斯最終在15世紀遭到廢棄,從此埋於荒堙漫草中,直到1863年被發掘後才又重見天日。

 

 

 

 

 

能近距離接觸古遺址,Tony可是一路雀躍無比啊,就是太陽太毒辣,大家全身防曬包緊緊,只有Tony完全放給它做日光浴,沒中暑也算是奇蹟了啊

 

 

 

 

 

音樂廳旁邊的這座遺址,是當年的市政廳(Basilica)(位置3),高級官員皆在裡頭辦公,不過現在只剩下幾根柱子和橫樑。

 

 

 

 

 

古城遺址沒有大樹可遮陽,Tony就這樣一邊聽導遊的歷史解說,一邊慘遭太陽的毒辣摧殘,曬得脖子和兩條手臂紅通通,幸好事先有抹了半罐的防曬油啦

 

 

 

 

 

         

看人家歐美人多麼神勇,直接脫光光(差不多啦)曬太陽~想要擁有古胴色的肉體可要付出代價的,Tony猜想他們倒在身上的防曬油肯定好幾十瓶跑不了

 

 

 

 

 

         

穿梭古代遺址之間,得發揮想像力讓自己變成古代人,在美麗的艾菲索斯城裡悠雅的生活著,啊~~Tony肯定是快要中暑而產生幻覺了啊

 

 

 

 

 

         

圖密善神殿前的廣場(Domitian Square)(位置6),現在只復原一對華麗的雕塑立柱,Tony只能藉此遙想當年艾菲索斯城的建築裝飾是多麼的華麗與奢豪啊

 

 

 

 

 

         

單蛇纏繞標誌是古希臘的醫療象徵,考古學家從出土的醫療工具顯示,艾菲索斯可能有著先進的醫療學院和醫學常識。

單蛇杖是醫療標誌;雙蛇纏繞標誌則來自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手中的商神雙蛇杖,代表貿易興盛,兩者經常被混淆。

 

 

 

 

 

西元前88年,羅馬帝國大軍東征西討期間,曾有8萬羅馬人被宿敵屠殺,艾菲索斯豎起這座曼繆斯紀念碑(Memmius Monument),用以紀念當時的屠殺事件。

 

 

 

 

 

         

海克力士之門(Hercules Gate)(位置5)位於大理石路的中段,通過此門入城則象徵通過大力士的試鍊,兩座雕像為海克力士互為鏡射的雕塑。

 

 

 

 

 

 

勝利女神石雕原是海克力士之門上方的裝置,旅遊書有傳說撫摸勝利女神石像的胸部會帶來好運,結果女神胸部有著過度摩擦痕跡,看來很多人都摸過了。

(可恨~偶素回台灣才看到這一段的,害偶在當場都沒摸到,真不甘心啦啊)

 

 

 

 

 

         

勝利女神名叫尼克(拉丁字母:Nike),1971年設計師傑夫·詹森(Jeff Johnson)在為體育用品命名時,從這座石像得到靈感,因而創造出打勾標誌的「耐吉」(Nike)。

 

 

 

 

 

         

這一大段大理石舖成的斜坡道路(位置7),一路穿越古城中心成為艾菲索斯城的主幹道,所有的建築設施則沿著道路兩邊延伸擴建。

 

 

 

 

 

大理石遇水容易濕滑,舖設在斜坡道路容易使人滑倒,還好艾菲索斯古城的工匠智能超高,懂得在大理石上鑿出細孔,藉著摩擦力降低滑倒的可能性。

 

 

 

 

 

這位推著輪椅的女士在大理石斜坡上一路踩煞車,看得Tony膽戰心驚擔心她拉不住輪椅,還好粗糙的大理石路面緩降了輪椅下滑的衝力啊

(真夭壽,坐輪椅的女士一邊看古蹟一邊驚聲尖叫,真素驚險萬分啊)

 

 

 

 

 

         

大理石路還有一些聰明的設計,猜猜照片中的鐵環有什麼用途呢?原來這鐵環可以讓往來趕集人民,暫時固定牲口或馬匹用的。

 

 

 

 

 

圖拉真噴泉(Trajan fountain)(位置8)建於西元2世紀,主要用來榮耀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除了裝飾街景,還能供應路人和牲畜飲水,或清洗街道沙塵。

 

 

 

 

 

圖拉真噴泉高12公尺,為兩層式的造景噴泉,中間牌樓下方原本有一座真人比例的圖拉真雕像塑像,現正只能看到右腳殘餘的部份。

 

 

 

 

 

這是Skolasticia浴場(位置10),又一處公共浴場,羅馬人是有多愛洗澡啊?!別懷疑,羅馬人喜歡在公共澡堂邊洗澡邊聊天,這是一種聯絡友誼的社交場合。

(歐吉桑團友:讚讚讚,這個哇甲意,可以泡湯又可以比大小,呵呵呵)

(Tony:天氣夭壽熱,這素要怎麼泡熱水啊~~偶現在粉想念挫冰惹)

 

 

 

 

 

 

這一區是高級住宅區(位置9),從一層一層往上延伸的殘存階梯結構看來,當年可能是公寓式建築體。

 

 

 

 

 

         

豪宅公寓遺址前的人行道,佈滿藝術氣息的馬賽克拼磚畫,這在當年已經算是奢華的裝置藝飾。

 

 

 

 

 

以拼磚道路畫定豪宅區的界線,身份地位階級低下者自然不敢靠近,馬賽克人行道頗有宣示地盤主權的意味,Tony猜測當年古城的好野人應該都很土豪吧

 

 

 

 

 

艾菲索斯古城遺址面積廣大,Tony所在的地方大概也只逛了一半而已,至於艾菲索斯還有那些土豪的設施,且待下回再介紹了

 

 

 

arrow
arrow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