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座經典的哥德式建築,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鐘樓怪人】(台譯),就是以這裡為背景。

巴黎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受極大的損害,現在看到的教堂則是19世紀重新整修過的。

教堂全長128公尺,全寬則為40公尺,西面三座拱弧形大門,裝飾雕塑華麗而繁複,這是哥德式建築特色之一。

天使圍繞的拱門保護著耶穌與信眾,這裡刻劃著許多聖經故事,不過Tony對這些故事還沒有很熟悉,直覺得雙眼撩亂的不停亂轉啊


聖母院位於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這座塞納河中的沙洲自西元前250年就有人在此居住,以後的巴黎市則以此島為中心向外擴散發展。

西堤島被稱為巴黎的心臟,直到1850年代,此處多是住宅區與商業區,不過現在則被司法大廈、醫院與巴黎警察總局所取代。

聖母院門口的廣場上有一處圓形標誌,這是原點(Point Zéro)紀念碑,意謂著巴黎就是從這個地方從一無所有發展到現在的繁榮盛景。

原點紀念碑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

比起外頭華麗繁複的裝飾,聖母院內部反倒顯得樸實無華,這裡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超大的彩繪窗玻璃為教堂引入光線,微光不耀眼的照亮教堂,讓入內的民眾沐浴在莊嚴隆重的氛圍裡。

這裡的浮雕作品,呈現溫馨親民的風格,Tony覺得那幅「最後的晚餐」,反而有種歡樂聚會的感覺

(謎之音:最後的晚餐素粉嚴肅的作品,你準備被耶穌打屁股吧


自從1239年路易九世在此舉行加冕典禮後,巴黎聖母院從此擁有政治和宗教的雙重地位,後世君王偶爾也會在此舉行國家會議。

在早期獨裁黑暗的時代裡,聖女貞德被列為叛民而處以火刑,後來的教廷於1455年在聖母院裡為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

羅浮宮的【加冕禮】,描述的就是拿破崙在這裡接受加冕的儀式,直到現在,法國的政要都會不時來向聖母祈禱。

聖母院的參觀時間有限,Tony沒機會爬上鐘塔俯瞰整個巴黎市,因為接下來南法團有一個重要的活動要參與,看下去就知道


西堤島有多座橋樑跨過塞納河與兩邊連結,Tony散步上橋,看著悠悠流過巴黎的塞納河,體驗巴黎人的閒散生活步調
(團友:卡緊咧啦,大家都迫不及待要去「那裡」排隊了
)
(Tony:好啦,雖然偶對「那裡」沒興趣,但去看看也不錯的
)

(團友:卡緊咧啦,大家都迫不及待要去「那裡」排隊了

(Tony:好啦,雖然偶對「那裡」沒興趣,但去看看也不錯的


塞納河(La Seine)是法國第二大河,流經巴黎市中心,幾千年來承載了花都的記憶,也忠實紀錄了法國的歷史。

法國許多重要文物建築都在塞納河兩岸,觀光遊船班班客滿,巴黎的塞納河畔,於1991年入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

巴黎的塞納河上,目前共有37座橋樑連繫北邊的右岸與南邊的左岸,來往的人潮與船隻,為這條巴黎的母親河注入強力的生命力。

走走走,跟著領隊來到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但大家不是要來拜訪市長,而是要來這裡搭地鐵前往「那裡」。

地鐵是逛巴黎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各大著名景點幾乎都有地鐵出入口,會搭台北捷運的話,來這裡也可以輕鬆遊巴黎。

再文明先進的城市都有陰暗的一面,就連巴黎也不例外,Tony對街頭遊民不存成見,但還是離遠一點以免節外生枝


南法團在領隊的帶領下,搭著地鐵前往傳說中的「那裡」,全團成員都想去「那裡」,唯獨Tony純粹是跟著去看熱鬧的


「那裡」就是拉法葉百貨公司(Galeries Lafayette Haussmann),南法團的團友們就是要來這裡排隊搶購LV,個個心急又興奮啊


拉法葉百貨公司是時尚名牌的聚集地,宮殿式的裝潢日進數萬遊客造訪,它的中文名字翻成「老佛爺」,真是貼切又名符其實。

這裡可以先行辦理退稅,觀光客出境時就不必在機場耗時等候,不過辦理退稅還是一件花時間的手續,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排隊人龍。

看看這人手好幾袋名牌的場面,難怪大家急著要來排隊啊,這一天有一整個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以慢慢排,Tony就不奉陪了


當團友們在百貨公司吹冷氣的同時,Tony安排了一整個下午的巴黎市區行程,頂著烈日一個人出發晃巴黎去了


地圖上的紅色虛線是Tony的行進路線,這路線特地選擇巴黎左岸而行,這樣才能感受到傳說中的巴黎左岸人文氣息啦


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是由法國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所以又稱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

加尼葉歌劇院的華麗建築被喻為巨大的結婚蛋糕,屋頂左右對稱的金色天使群雕像,在烈日藍天之下更顯得生動吸睛。
(偶的欣賞眼光,果然還素掙脫不了金光閃閃的誘惑啊
)
(偶的欣賞眼光,果然還素掙脫不了金光閃閃的誘惑啊


整座建築混合卓越的石材、大理石、青銅質料,正面飾滿精雕細琢的雕塑,巴黎歌劇院被認為是新巴洛克風格建築的典範之一。

正面拱門廊間有一堆名音樂家的頭像,但Tony只認得莫札特、巴哈和貝多芬的名字,這音樂素養還素回台灣再自我加強了


巴黎歌劇院可容納2200個觀眾,這是歐洲最大的歌劇院,在裡頭看表演是奢華的享受。

歌劇院的立面左右對稱,古典而優雅,Tony也想在裡頭體驗一下高級的演出環境,但這個夢想還是有緣再相見了


難得的下午時光,一個人不急不徐的走在巴黎街頭,沒有催促和急燥,Tony試著融入周遭,當個一日巴黎市民


這棟希臘式建築物可不是巴特農神殿,這是瑪德蓮教堂(L'é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這是一座天主教堂。

瑪德蓮教堂的三角山牆浮雕可不是希臘十二眾神,這裡變成了耶穌【最後的審判】。

這棟建築原先是為了紀念拿破崙軍隊榮耀而建的,最後還是變成了教堂!若非心知身在巴黎,Tony可能會以為自己跑到希臘了


逛巴黎也可以選擇這種觀光巴士,但Tony可不想受到拘束,只好咬著牙繼續邁步向前走
待續....

待續....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