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疊疊的四方白屋建立在山坡上,這是得土安(Tétouan)著名的老城意象。在柏柏人的語言中,老城暱稱「白鴿城」,是摩洛哥(Morocco)九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得土安人口30多萬,是摩洛哥北海岸第二大城,西元前3世紀柏柏原住民在附近建立了最早的聚落「塔木達」(Tamuda),隨後發展成現在的得土安。
西班牙與得土安爭戰往來幾個世紀,其間得土安開始與歐洲進行貿易,老城的建設隨著商業的興盛迅速發展,於是成為摩洛哥與歐洲各大城市的主要聯繫孔道。
得土安老城區多為是1、2層低矮白色房屋,因為年年幫外牆粉刷新漆,所以看起來才會那麼新穎,這種白漆屋舍風格是源自伊比利半島的安達魯西亞風格。
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王國於15世紀進行國土收復活動,驅逐剩下的摩里斯科人與猶太難民,迫使他們向北非各地流亡移居。
西元1484年,首批安達魯西亞(伊比利半島南方自治區)的穆斯林和猶太難民,在河谷中建造得土安城,當時的柏柏語Tétouan發音接近「締頭萬」,意為「眼睛」。
註: 摩爾人指早期居住在伊比利半島的穆斯林;西班牙王國收復國土後,驅逐了不願改信天主教的摩爾人,其他改信天主教留在原地的穆斯林稱為摩里斯科人。
來到「締頭萬」的摩爾人與猶太人,向當地國王貢獻金錢以換取自治權,經營自己的社區,從此摩爾文化從歐洲移植到得土安,並獲得良好的保存與延續。
得土安因此成為摩洛哥最具西班牙風格(安達魯西亞)的城市,老城區的建築、文化歷經五百多年仍然保存良好,因此在西元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山坡上當年守護得土安老城區的城堡,如今已廢棄但被完整的保留下來,成為見證得土安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之一,關於城堡的資料,Tony找到的不多,就醬
得土安城牆與防禦設施約在18世紀完成重建,也確立了老城區的輪廓,目前約有5公里的城牆、1座城堡、7座城門被完整的保存下來。
老城區大致圍繞著哈珊二世皇宮分成北、東、南三區,前面那些山坡白屋群的照片都位於北區,老城區範圍很廣,而Tony這一團則以南區為此次的參觀目標
來到得土安,觀光巴士會在新城區的穆萊梅迪廣場(Place Moulay El Mehdi)下車,這座類似圓環的廣場是新城區的中心,鵝黃色的勝利聖母教堂是最顯著的地標。
沿著穆罕默德五世大道(Avenue Mohamed V)直往東行就到達老城區。新城區寬廣的穆罕默德五世大道,兩旁是新穎的建物與現代化商店,逛街的人潮很多。
註:摩洛哥於1956年獨立後,至今有三任國王,
1.穆罕默德五世(在位期間:1927~1961),摩洛哥「獨立之父」。
2.哈珊二世(在位期間:1961~1999),子承父位,建立兩院制國會。
3.穆罕默德六世(在位期間:1999~),子承父位,推動現代化摩洛哥。
穆罕默德五世大道往東行,盡頭連接哈珊二世廣場,路口擺置著一座古代城牆的遺址,象徵著此處即為得土安新、舊城區的交界處。
哈珊二世廣場(Place Hassan II)是老城的入口,昔日的西班牙總督府和舊皇宮都在周邊,西元1988年廣場完成整修,並蓋起全新的皇宮,外觀看起來非常新穎。
哈珊二世皇宮是老城區的中心,平時不對外開放,皇宮大門緊閉,國王平時也不住在此地,Tony猜想這座皇宮大概類似於一種精神象徵的存在吧
層層鐵欄杆圍住了哈珊二世廣場,一般民眾不能靠近皇宮大門,遊客雖然可以對著皇宮拍照,但導遊說,若是鏡頭對著皇宮拍太久就會有便衣警察來趕人。
廣場邊上悠哉散步的民眾、淡定下棋的柏柏人,都和哈珊二世皇宮外圍的森嚴管制成了有趣的對比。
哈珊二世皇宮正對面的兩棟大樓,外側的兩座巨大造型噴泉水池非常吸睛,幾乎已成為哈珊二世廣場上最醒目的標的物了。
哈珊二世廣場很大,但老城區的面積更大,四周通往老城區的小徑多如蛛網,就連很有方向感的Tony也不敢落隊,緊緊的跟著導遊的步伐前進啊
這是哈珊二世廣場邊的電影院,Tony原想跑去門口看一下電影海報,了解當地電影院播放的電影類型,不過實在是沒膽子脫隊,只好緊挨著導遊往前走
一群人跟著導遊往巷子裡老城區裡鑽,過往人潮擦肩而過,因為深怕有扒手或是不肖之徒隨身跟蹤,所以Tony就邊走越緊張,心臟都快從嘴吧跳出來了啊
對比新城區明亮寬大的商店街,老城區巷道上方層層疊疊的拱門與天花板遮去了大部份的光線,既狹窄又陰暗,走在其間著實令人心中產生一股鬱悶感。
走著走著便稍微習慣老城區的氛圍,也較讓人放鬆來觀看四周的事物,像這間家庭理髮店,裡面張貼的帥哥海報,就讓Tony也很想進去剪一下頭髮啦
擁擠的老城區,商店與民居於狹窄的巷弄裡,在雜亂之間自成一套井然有序的生活系統。
這是傳統的甜點與大餅,摩洛哥到處都有賣,Tony之後另外寫文來介紹摩洛哥的大餅和甜點,可能不太專業但應該也能讓人有個初步的了解
得土安老城區的巷道已經夠擁擠了,偏偏當地居民很喜歡站在家門口,有時候也沒在聊天但還是那樣站在家門口,然後就讓狹窄的巷道更擁擠了。
大概是老城區房屋之間過於緊密,導致屋內採光不足,所以住戶閒來沒事就站到門口來「吸收」光線,而根據Tony觀察,摩洛哥好像到處都有這情形啊
舊城區有幾處這樣的汲水處,不知是自來水或山泉水,Tony並不了解當地民居是否有自來水設備,但像這樣兩人合力提水回家的景象,卻是當地的日常
老城區南側是猶太人社區,當年流亡的猶太人有一部份來到得土安定居,還一度遭到排擠迫害,之後政府便規劃老城南側讓他們聚居一起。
西元1948年以色列獨立建國,流亡在外的200萬猶太人返回故土,得土安留下來的猶太人至今只餘百餘人,社區仍能見到象徵猶太教大衛之星的六角建築。
大衛之星(Star of David)又稱六芒星、所羅門之星、所羅門封印、希伯來之星、猶太星,是猶太教和猶太文化的標誌,是以色列的國旗上的主要圖案。
根據猶太傳說,所羅門王(古代以色列王)擁有一顆大衛之星標誌的戒指,讓他可以指揮魔鬼與幽靈,因此大衛之星就成為具有魔力與護盾作用的信仰標誌。
居住在得土安的猶太人,並未將大衛之星的圖案與雕刻明顯的綴飾於住居周邊,而是將六角星芒化成六座尖角拱門,在頭頂上繼續守護著猶太子民。
這是新城區的高級住宅,屋主是猶太人,他將六芒星隱藏在鐵欄杆上的幾何圖形,除了保有猶太教的信仰,還能融入當地且不受到排擠異教排擠。
老城區的猶太社區裡有一間Isaac Ben Walid Synagogue(艾薩克.班.瓦利德猶太會堂),據說在1860年代曾經有18間猶太會堂,如今就只剩下這一間。
這間猶太會堂以Isaac Ben Walid(艾薩克.班.瓦利德)為名,他是出生在得土安的拉比(相當於西方的神父),牆上高處懸掛著的就是他的照片。
Isaac Ben Walid曾撰寫過兩本猶太經書,壁龕裡以布幔蓋著的經文據說是其中之一。會堂的管理員有把布幔掀起來給大家看,但Tony手拙來不及拍起來啊
猶太會堂的幾何圖形的地板磁磚,隱藏著滿滿的大衛之星。
猶太會堂是猶太人的信仰中心,如今猶太人舉家遷回以色列,留在得土安的猶太人所剩無幾,會堂漸趨沒落靜謐,卻也見證了得土安猶太興衰的歷史。
當猶太人離開得土安時,這位白鬍子猶太長者自願留在當地,決定以後半生的歲月來看守這處神聖會堂;現場經過翻譯人員解說之後,Tony感動得拭淚啊
艾薩克.班.瓦利德猶太會堂如今是一間博物館,為維持會堂的運作與維護,希望前來參觀的遊客都能樂捐,讓這間唯一的猶太會堂繼續訴說當年的歷史。
離開猶太會堂,跟著導遊的腳步來到一條商店街,販售著在地小吃,這大概是老城區裡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了,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在地的飲食文化。
(可惡~早餐在飯店吃太飽,來這裡根本都沒食慾啊,殘念)
一字排開的椰棗、乾果、堅果讓Tony好想大採購啊~光是看到無花果乾能串成一條大圈就讓人眼界大開了,只可惜早餐吃太飽,完全沒胃口啊~(怨)
這種白色起司吃起來口味不重,大概是接近羊乳起司一類的產品,在飯店的自助餐吧檯還蠻常看到的,而能在市場裡看到,著實令Tony雀躍不已啊~
逛市場並買一大塊這樣的起司回家是有點難度的,所以Tony建議來摩洛哥旅遊的人,在飯店裡看到這種起司,一定要切一塊吃吃看,或許會有不同感受的
得土安老城區範圍很大,但實際參訪的區域不到三分之一,或許Tony心中略顯遺憾,但跟團的時間實在有限,只好以珍惜的感恩之心,往下一座城市出發了
資料參考來源:林婉美著書「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