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維拉(Essaouira)有「非洲風城」之稱,是衝浪與拖曳傘運動的天堂,自古即是列強兵家必爭之地,老城區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一般的摩洛哥團,行程通常於馬拉喀什和卡薩在蘭加兩地直通;但Tony這一團的行程有15天,旅行社特地安排往西行,來到濱臨大西洋的索維拉吹海風
索維拉位於馬拉喀什西方175公里,是摩洛哥最古老的港口之一,這座港口長久以來,是非洲撒哈拉以南,通往歐洲的重要港口。
西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即來此設立據點,之後迦太基人來過,羅馬帝國統治過,中世紀摩洛哥人在此興建市場,修築碼頭和城堡。
葡萄牙一直到1960年代都以「莫加多」(Mogador)稱呼索維拉,這個名稱來自於11世紀一位葬於此地名為Sidi Mogdoul的穆斯林聖徒。
西元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建立6座防禦堡壘 ,索維拉的這座堡壘就稱為「莫加多皇家城堡」,但建成不久就被柏柏人奪回此地。
濱海的索維拉,是摩洛哥知名的休閒勝地之一。老城區呈東北-西南走向,正中央的穆罕默德.澤爾圖尼大道(Av. Mohamed Zerktouni)是主要的商業大街。
穆罕默德.澤爾圖尼大道人來人往,兩側商店林立,道路中間還有攤販設攤做生意,這裡與其說是商店街,Tony覺得還比較像是熱鬧的傳統市場啊
這一區賣的是香料與醃漬橄欖,各類醃漬橄欖是摩洛哥人餐桌上必備的小菜。隔壁的生鮮蔬菜明明種類很多,但在Tony眼中卻好像都長得差不多啊
商店街右側的拱門內是一座魚市場,這裡販售漁夫們當日捕撈回來的新鮮漁獲,據說各漁船回港的時間皆不同,因此魚市各攤位賣魚的時間也不統一。
就連販售海鮮的攤商也得花點巧思,在海鮮堆裡擺上紅色彩椒與黃色檸檬片,增添商品的吸引力。
上午的穆罕默德.澤爾圖尼大道塞滿採買的在地人,手推車工人也是如此隨興地佔路休憩,遊客走逛其間得調整步伐,讓自己融入當地人的節奏。
索維拉老城區雖不大,但方向感不佳的遊客也是會迷路的,幾座白底尖頂的宣禮塔就是辨識方向的路標,橫亙道路中間的城門則是老城區的歷史印記。
穆罕默德.澤爾圖尼大道左右兩側的巷弄裡面,還有許多手工藝品與紀念品商店,遊客可以花一些時間走進去尋寶。
18世紀阿拉維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三世(Mohammed bin Abdallah)是開明的統治者,一方面致力收復葡、西、法的佔領地,一方面和列強簽訂和平條約。
在當時戰敗的法國俘虜中,一位名為柯納特的建築師,被穆罕默德三世聘請來設計一座防禦性的港市,現在看到的索維拉老城區,便是在當時打下基礎。
防禦性的港市建成後,宛如一座中世紀的歐洲城寨,自此改名為「索維拉」,有著「防衛嚴密」或「設計精美」之意。
為了發展索維拉,穆罕默德三世將他處的歐洲商民遷到此地,還邀集猶太人和英國人開闢外商社區,讓索維拉成為摩洛哥最重要的國際商港與外交城市。
老城區巷弄街道的房子,都是白底藍窗,深淺不一的海藍色彩層次鮮明,充分展現濱海城市所散發的悠閒與慢活。
現在的索維拉,已不復往日繁華,旅遊業在這裡變得越來越重要,老城區的城牆裡,能看到有許多傳統摩洛哥風格的精品旅店。
索維拉老城區引進新式歐洲軍事建築概念,成功地打造穆斯林社區,並與柏柏、猶太、黑色非洲文化在此和歐洲文化交融,各宗教之間和諧並存。
以一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舉足輕重的國際貿易港口,實現多族群文化交流共存的典範,索維拉老城於2001年被選為摩洛哥的第七處世界文化遺產。
老城區於臨海的北側與西側漁港,各建有一座砲台堡壘。一群人跟著領隊的腳步,來到北堡壘區,這是一座建在北側濱海城牆上的砲台陣地。
法國建築師柯納特,完成老城區的城牆與城堡一帶的歐洲人社區之後,義大利與英國建築師接著在臨海的北側與西側兩端各建了一座堡壘區。
兩端的堡壘區是索維拉的象徵地標,尤其以北堡壘區(skala de la Ville)最為美麗,圓柱形堡壘底下連接的是長約160公尺的寬敝防禦牆。
城牆上一字排開的加農古砲,分別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與德國,這些古砲自18世紀索維拉國際港完工之後,就一直在崗位上堅守到現在。
城牆之外是浩翰的大西洋,由於終年有強勁的信風吹襲,春天尤其猛烈,全年不停的風就是索維拉「非洲風城」的稱號由來。
北堡壘區遊客較少,城牆上經常可見海鷗和貓咪在此停歇,偶爾也會看到少男少女緊貼擁抱坐在城牆上,吹吹海風、聊聊八卦,渡過午後悠閒時光。
城牆的加農砲口向西朝向大西洋,遊客不趕時間的話,可以到此欣賞大西洋的愜意的日落。
北堡壘區城牆底下的小路,通往一整排的店舖和工作坊。索維拉是以木器出名的工藝重鎮,當地可以看到許多雕刻工藝品和鑲崁細木家具。
城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禦敵工能的加農砲台,下層做為儲藏倉庫之用,這一間間有著圓形棗紅圖漆的入口,通往城牆下層的倉庫空間。
城牆下層的倉庫,如今規劃一間間的手工藝品店,遊客可以在這裡買到陶器、木具、服飾和織毯,好逛好買好自在。
還有幾家木作坊藝品店、樂器店及畫廊,據說這裡也吸引不少藝術家,特地搬遷至此地進行創作。
老城區的導覽在北堡壘區的城牆底下暫告一段落,接下來是自由活動時間,領隊和大家約好晚餐集合時間後,眾人就地解散。
由於單獨行動會有迷路之慮,於是幾位團友相約結伴同行,除了壯膽也比較安全,然後靠著Tony還不賴的方向感,帶著大家在老城區穿梭
隨便一條小巷子,都有活潑的色彩讓人感到這座城市的熱力四射,每個角落都很好取景,Tony負責幫大家拍好拍滿
對比穆罕默德.澤爾圖尼大道的傳統商業大街,西側大街走的是歐洲風格,各種歐式餐廳林立,店門口形成露天用餐區。
索維拉老城區逛起來很悠閒,這裡的店家和住民看起來既和善且純樸,不會刻意搭訕或打擾觀光客,空氣中飄浮的是慵懶的海風與輕鬆自在的氛圍。
西南側的穆萊哈珊廣場(Moulay Hassan Square)是老城區最大的廣場,廣場上這棟黃邊藍窗的餐廳格外顯眼,是廣場相約集合的顯著地標。
穆萊哈珊廣場的西南側就是漁港區,此區另有堡壘與砲台,由於距離集合的時間所剩不多,Tony和隊友們決定放棄參觀漁港,並緩緩朝著集合地點而去
暮色下,漁港上空滿天海鷗盤旋,盛況頗為驚人,行走鳥群底下的Tony其實很害怕被空投的鳥屎滴到,幸好一路順利過關,乾淨抵達餐廳
索維拉的重要地位,在20世紀被卡薩布蘭加取代;摩洛哥獨立後,以色列建國讓猶太人出走一空,從此索維拉繁華不再,回歸為最初的小漁港。
資料參考來源:林婉美著書「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