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5世紀末~16世紀,歐洲船隊航向世界各地進行遠洋探索,發現許多當時歐洲所不知道的國家與地區,史稱「地理大發現」,又名「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使得西方文明擴展至全世界,歐洲各國開始進行國土擴張與殖民地建立。當中的葡萄牙帝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
葡萄牙在15世紀便開始探索大西洋,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印度,葡萄牙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印度航線的國家。
在達伽馬發現印度的百年後,英、荷、法等歐洲國家開始挑戰葡萄牙在非洲、印度洋及遠東海權的獨霸局面,開始了另一波歐洲國家的亞洲殖民行動。
早在1415年,葡萄牙的亨利王子(Infante D. Henrique)便已多次出海探勘且發現多個新島嶼,更成立歷史上第一間的國立航海學校,教導航海科學與技術。
他被認為是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者,更榮獲「航海家亨利」(Henrique o navigator)尊稱,是葡萄牙帝國早期及15世紀歐洲海上發現與擴張的核心人物。
之所以先介紹「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是因為Tony這一團的行程來到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此地的幾個參觀景點和葡萄牙帝國「大航海時代」有關
里斯本(Lisboa)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也是該國的政治中心。這是歐洲第二古老的首都,比其他現代歐洲首都都早了幾個世紀開發。
里斯本(英:Lisbon)西南方的太加斯河河岸,有兩座與「大航海時代」相關的景點,分別是發現者紀念碑與貝倫塔,全都是里斯本著名的地標。
首先是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這是一座高52公尺的船首形狀建築體,船首突出河面上,其設置地點,正是「大航海時代」出海之地。
發現者紀念碑最早展示於1940年,但由於採用易腐爛的材料建造,所以在1960年以混凝土重建,同時也紀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亨利王子逝世500週年。
發現者紀念碑的兩側,一共羅列了33位與「大航海時代」相關的人物雕像,站在船首捧著船隻模型的人物,正是航海家亨利王子。
其他跟隨在後的都是舉足輕重的航海家、科學家、詩人、皇室成員、畫家和傳教士,但Tony通通不認識,頂多再多知道一個發現印度的達伽瑪而已
發現者紀念碑內部是多媒體展示廳,遊客可以爬上二樓欣賞河岸風景;Tony只把它當做是里斯本的地標之一,因此在外面悠閒拍照就好
發現者紀念碑北側的廣場地面,有一幅羅盤圖案的馬賽克鑲嵌畫,直徑50公尺羅盤中央是一幅世界地圖,很多遊客常聚集在地圖上面參觀拍照。
廣場羅盤中央的世界地圖,標示的地點與地點,都是葡萄牙於「大航海時代」,曾經探索殖民的歷史紀錄,展現葡萄牙帝國曾經的海上霸權榮光。
自發現者紀念碑北側,穿過帝國廣場花園,來到的是傑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這座華麗宏偉的修道院,是里斯本最為突出的古蹟。
最早的傑羅尼莫斯修道院是亨利王子於1450年下令建造的;1497年時,瓦斯科‧達伽瑪和船員啟程至印度前,曾在此祈禱。之後修道院因年久失修老舊。
現在的修道院是曼紐一世於1520年下令建造的新院,以紀念達伽馬從印度有功而歸。傑羅尼莫斯修道院於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
新院佔地非常廣大,目前西側部份區域成為國家考古博物館和海事博物館;東側的聖瑪莉亞教堂與其他建築群,則成為遊客的參觀重點。
傑羅尼莫斯修道院的工程為期50年,前後由多位建築師陸續接手完成;這是一間融合了曼紐、文藝復興和古典等各種風格的巨大建築。
由於傑羅尼莫斯修道院太過廣大,里斯本安排的觀光景點也不少,因此無法在此停留過久時間,所以Tony這一團只安排參觀東側的聖瑪莉亞教堂
修道院的建築材料是當地出產稱為「pedra lioz」的金色石灰岩。聖瑪莉亞教堂這座超過30公尺高的南門,整座立面是修道院最驚世絕倫的藝術鉅作。
傑羅尼莫斯修道院之名,源自是西元4世紀的聖人傑羅尼莫斯,他飽覽群書、學問淵博,被尊奉為天主教神學聖師之一。
南門立面中央由眾多聖徒簇擁著聖母,下方拱門中間持劍者據說是亨利王子,另有幾幅傑羅尼莫斯的人物雕刻,但Tony實在不認識,直接就跳過讓過了
聖瑪莉亞教堂的南門未開放,遊客得自西門進入;內部入眼景象一整個令Tony瞠目結舌,宏偉的空間、古老的石柱與繁複的雕刻,構成一處魔幻空間
支撐教堂穹頂的石柱高大且修長,柱身佈滿奇異浮雕;石柱與天頂的樑脊交錯成蛛網狀的美麗花紋,讓Tony的視線久久無法自天頂移開,脖子好酸啊
富麗堂皇的聖瑪莉亞教堂沈靜而莊嚴,內部宏偉而壯觀,四周門牆上刻有眾多怪誕繁雜的雕飾,細節令人目不暇給,這是曼紐式建築中最為成功的一例。
曼紐風格(Manueline)一詞源自曼紐一世,是葡萄牙因極力發展海權,而在藝術與建築上,結合了海洋相關的裝飾,所發展而出的風格形態。
扭轉造型的圓柱、國王紋章、精細又繁複的窗框雕飾、石頭上鑲著貝殼或船錨,這些結合大海風格的藝術,紀錄著葡萄牙曾經成為海上霸主的輝煌。
西門進入後,南北兩側各有一座偉人石棺供人憑弔;北側是瓦斯科‧達伽瑪,南側則是葡萄牙文學巨擘賈梅士,據說其作品可與莎士比亞或荷馬相提並論。
傑羅尼莫斯修道院的聖瑪莉亞教堂,原本是皇家成員舉行葬禮之用,後來逐漸演變為提供即將出海的船員作祈禱之用的教堂。
聖瑪莉亞教堂是傑羅尼莫斯修道院最先建造的部份,隨後才陸續建造毗鄰的修道院,因此這間教堂引人入勝的獨特風格,成為到訪遊客的參觀重點。
教堂高處的彩繪玻璃窗,描繪各種宗教故事,為教堂增添絢麗繽紛的生氣。不過Tony有看沒有懂,反倒是對牆壁上那些小怪物浮雕比較有興趣啊
聖瑪莉亞教堂內部的牆壁設計了許多空間,用來放置皇家陵墓的石棺,每座石棺底部都由兩隻大象托著。
西元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幾乎摧毀整個里斯本,同時也令葡萄牙帝國的國力嚴重下降,但是傑羅尼莫斯修道院卻奇蹟般地於這場天災中屹立完好。
葡萄牙教會宣佈於1833年停止使用傑羅尼莫斯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因名列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到訪里斯本,絕對不能錯過的參觀重點之一。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是里斯本另一處重要景點,位處發現者紀念碑西側約1公里的貝倫區河岸邊,建造於曼紐一世時期的1514~1520年間。
貝倫塔位於里斯本港口要道,是五層結構的防禦工事,用以防衛里斯本和港口,也為傑羅尼莫斯修道院提供防禦,並用來紀念達伽馬的航海成就。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重要的海港,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曾提出建造貝倫塔的防禦計劃,並在曼紐一世(Manuel I)在位時期動工。
貝倫塔外觀有著摩爾人與阿拉伯的藝術元素,精美的裝飾、各種動植物花紋、厚實的繩索雕刻,同樣也是曼紐風格建築的經典代表作。
貝倫塔周邊設置不少砲口,城塔角落有圓柱防禦尖塔,城垛有著十字架盾章,各式各樣的裝飾花紋,都是為了顯示出國王曼紐一世的聲威。
隨著時間流動,貝倫塔漸漸失去最初的用途,幾個世紀以來被用作海關、電報站或燈塔,內部貯藏室也被改造成地牢,目前對外開放參觀。
入內參觀的遊客不少,內部還有人數控管,入口處經常大排長龍;Tony這一團在此停留的時間不多,所以只在外面拍拍照,沒有跟著排隊湊熱鬧
聳立在里斯本港口的貝倫塔,已成為葡萄牙的象徵地標之一。並於1983年,和傑羅尼莫斯修道院一起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
葡萄牙里斯本系列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