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IMOTO是日本頂級珍珠珠寶品牌,創始人御木本幸吉更是日本人工養殖珍珠的創始者,「鳥羽伊勢」也因此成為全世界人工養殖珍珠的重鎮。
三重縣鳥羽市除了鳥羽水族館之外,其北側的御木本真珠島(ミキモト真珠島)(MIKIMOTO真珠島)也是當地熱門的景點之一。
鳥羽水族館、御木本真珠島和鳥羽灣遊船三處景區,合作推出優惠套票,各處門票可單買,也可依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景點套票。
註:真珠=珍珠,之後內文提及地名時,會保留「真珠」的日本地名寫法。
買完票,走過聯通空橋,就抵達御木本真珠島。1893年,全球第一顆養殖珍珠在這座島上誕生,日後更讓MIKIMOTO成為頂級珍珠的代名詞。
介紹御木本真珠島前,得先介紹御木本幸吉(みきもと こうきち),MIKIMOTO品牌之名,就是從御木本(みきもと)日文發音而來。
御木本幸吉的父母經營一家名為「阿波幸」的烏龍麵店,生意並不好,家中經濟很困難;父親在他12歲時去世,身為長子的他,只能輟學賣菜賺錢養家。
當時日本已不再施行鎖國政策,在主動與歐洲人打交道後,御木本幸吉就此立志從商;期間更常常與街上的珠寶店老闆,學習珍珠的專業知識。
1888年,31歲的御木本幸吉向銀行貸款,買下鳥羽灣的「相島」海域,開始進行人工養殖珍珠實驗,並於1893年(35歲)成功誕生第一顆人工養殖的珍珠。
御木本幸吉自此被譽為「珍珠之王」。1899年在東京創辦「御木本」公司,並聘請優秀設計師來設計珍珠飾品,於是MIKIMOTO品牌就此誕生。
1951年,御木本幸吉以500萬日圓將相島買回,並改名為御木本真珠島;島上立有其老年時期的雕像,另外在鳥羽駅前的廣場,也立有其中年時期的雕像。
1954年,御木本幸吉逝世,享年96歲;1993年,御木本真珠島南側的御木本幸吉紀念館開館,這是為了紀念「人工養殖珍珠成功」100週年所建立。
館內另以1:1比例,還原了「阿波幸」烏龍麵店的內部模型,讓御木本幸吉的童年生活,更立體也更完整地呈現在遊客面前。
館內展示許多御木本幸吉的照片與生平奮鬥事蹟,想更深刻了解珍珠大王崛起的過程,可以走一趟御木本幸吉紀念館。
人工養殖珍珠的成功,除了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繁榮,也讓昔日價格高昂的珍珠變成價格親民的飾品,這些都算是御木本幸吉人生的重大成就。
島上的真珠博物館於1985年開館,這是日本最早的珍珠主題博物館,透過實物標本圖片,介紹珍珠從天然形成到人工養殖的歷史,以及世界各國的養殖方法。
19世紀末期,珍珠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日本因過度捕撈天然珍珠貝而導致數量急遽減少、產量下滑,這也就是御木本幸吉進行人工養殖實驗的起因。
貝類於成長過程中,因無法排除進入殼中的異物,於是不斷分泌「珍珠質」將異物一層一層包覆,最終形成珍珠;天然珍珠取得不易,所以價格也高。
人工養殖珍珠的原理,是先自海中撈取活的珍珠貝,利用人工將「貝核」植入其間,再放回海中生長,4年後,珍珠貝裡面的「貝核」就會形成珍珠。
植入「貝核」的珍珠貝放置於掛網中,再一一固定於海面上的珍珠筏;採收時直接拉回掛網、回收珍珠貝,再運送回工廠以人工取出貝中珍珠。
真珠博物館1F的圖片,展示的是海面上滿佈的珍珠筏,壯觀的場面令人咋舌,目前三重縣的「伊勢志摩」地區,大部份都成為人工養殖珍珠的基地。
博物館一處小角落,還原了一小部份的海中珍珠筏景象,入館參觀的遊客可以穿搭採珠服裝,COS成採珠工人,站在珍珠筏上面拍照。
到訪真珠博物館時,館內遊客並不多,所以Tony就厚著老臉,COS成採珠歐吉桑和歐巴桑各拍一張照片;珍珠筏不易站立,拍照時請注意安全
日本的人工養殖珍珠,多以「アコヤガイ」(Akoya)(阿古屋貝)做為母貝,這種貝類外殼竹很軟,每年於11~1月期間,也是美味的海鮮食材。
在成熟的人工養殖技術運作下,阿古屋貝也能誕生又圓又大的珍珠。
一顆養殖珍珠的形成,至少需要4年歲月,但就算養殖技術再進步,其中也只有30%能成為高品質的珍珠,而能成為最頂級夢幻珍珠的也只有5%。
希望「全世界的女人都戴上珍珠美麗的光澤」,是御木本幸吉進行人工養殖珍珠的初衷,累積百年養殖珍珠的寶貴知識,在真珠博物館裡大方分享放送。
雖然人工養殖產出大量珍珠,讓珍珠價格變得較為平價,但對Tony而言,那些售價仍然是天價,所以完全不敢走進去博物館隔壁的珍珠販售店參觀啊
這是要讓遊客分辨出養殖珍珠與人造珍珠的差異。不具備任何分辨珍珠能力的Tony,才不管孰真孰假咧,反正能摸到貴鬆鬆的珍珠項鍊就很開心了
真珠博物館2F,展示華麗至極的珍珠工藝品,這些珍珠工藝品數量不少,大概有250件,直教Tony看得目炫神迷,拍照拍到手抽筋啊
「夢殿」的創作原型,是奈良縣世界遺產法隆寺境內的「夢殿」,於1993年珍珠養殖100週年紀念時,利用9320顆最高等級的珍珠所打造。
環繞夢殿四周的十二生肖金色雕像,手中捧著七彩珍珠,殿堂正中間另有一顆40mm的超大真珠;此工藝品的製作採用珍珠、漆器相結合的傳統技法。
「御本木五重塔」則以奈良縣世界遺產法隆寺境內的五重塔為創作原型,曾於大正15年(1926年)於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展出,當年適逢美國建國150年。
「御本木五重塔」於塔的本體,使用被譽為珍珠瑰寶的大型珍珠貝「白蝶貝」,底部鋪滿密密麻麻的小珍珠,整體共使用12760顆珍珠所製成。
「地球儀」是1990年以傳統技法組合珍珠、金屬及寶石製作而成的工藝品,主體地球儀是直徑33 cm的球體,整件作品共使用12541顆珍珠。
「地球儀」的陸地材質是22K黃金,海洋與湖泊全鋪滿珍珠;377顆紅寶石排成赤道,373顆鑽石裝飾成黃道。仔細看,地球外面還有一顆小小的月球。
「自由之鐘」以美國費城的自由之鐘為創作原型,共使用12250顆珍珠、366個鑽石所打造,在昭和14年(1939年)於紐約世界博覽會出品展出。
此作品在鐘面上以藍色珍珠還原了自由之鐘實物上的裂痕。自由之鐘訴求著世界和平,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卻在世界博覽會展期之間開打。
左邊展示櫃裡的是真珠王冠一世,昭和53年(1978年)製作,使用了872顆珍珠、188顆0.1克拉碎鑽和700g的18K黃金。
右邊的是真珠王冠二世,昭和54年(1979年)製作,使用了796顆珍珠、17顆0.1克拉碎鑽和950g的18K黃金,樣式參考自歐洲中世紀拜占庭風格王冠。
真珠王冠一世與二世,於視覺上比較來看,遍布珍珠的二世較為華麗高貴,但其珍珠和碎鑽的使用數量,卻不及設計較為樸實的一世。
玻璃櫃中的皇冠只可遠觀、不可褻玩,館方特地仿造一頂紙板材質的真珠王冠二世,讓遊客試戴拍照;無魚蝦也好,Tony很珍惜這個戴假皇冠的機緣啊
海女發源於日本三重縣,她們素潛(不攜帶氧氣筒)進入海中,以雙手捕取魚貝類等海鮮,是一種維護海洋生生不息的傳統漁法。
早期的珍珠養殖,須依賴海女潛入海中撈取珍珠貝,待貝核植入珍珠貝之後,再讓海女將珍珠貝放入海中生長,這些海女在當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海女功能漸漸式微,御木本真珠島為了紀念海女們曾經的貢獻,於島上保留了世界唯一的海女實演秀,一小時有一場。
展演場地就在觀眾看檯外面的海面上,展演時間一到,小船載著兩位海女出場,隨著主持人的解說,海女拉著綁在木桶上的繩子,噗通一聲就下水。
海女的工作充滿高度危險性,與身上繩子綁在一起的木桶,除了是捕撈物的容器,也能充當浮板用途,讓海女在海面上休息喘氣。
以垂直倒立之姿入海,於水中作業時僅憑憋在體內的一口氣,此類傳統漁法對海女有著高度折損率,如今雖有年輕一代海女傳承此技,但人數越來越少了。
前代海女漸漸凋零,現代年輕的海女在此找到延續傳統技法的舞台,即使低溫天候仍敬業地下水演出;一場演出只有十分鐘,遊客請給予最熱情的掌聲。
踏上御木本真珠島完全是為了海女實演秀而來的,沒想到逛著逛著,就連真珠博物館也讓Tony覺得出乎意料的精彩,來鳥羽市的遊客,千萬別錯過此地啊
鳥羽市相關遊記:
伊勢志摩神之國度(8):三重.鳥羽:鳥羽水族館之悠遊人魚海、向微笑江豚說嗨
伊勢志摩神之國度(9):三重.鳥羽:鳥羽水族館之忙碌趕場的歡樂水族秀
伊勢志摩神之國度(10):三重.鳥羽:御木本真珠島之珍珠博物館&海女潛水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