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的濱海公路幽靜而美麗,知悉的遊客並不多,屬於「內行人」才知曉的秘徑,全程濱海而行,途經大片天人菊花海,還有奇詭造型的巨大玄武岩景觀。

 

 

 

 

 

 

西嶼濱海公路,在「沿著菊島旅行」的網站規劃中,有著「菊之徑」的美麗名稱,當年Tony就是跟著網站的介紹,吹著海風,沿著菊島旅行啦

 

 

 

 

 

203縣道(藍虛線)在西嶼內陸貫穿全島,是一般遊客與大型巴士的主要行駛路線,而西嶼東部沿海的濱海公路(黃虛線)則較少人知,屬於非主流旅遊路線。

通過跨海大橋之後,左轉進入橫礁村,這是西嶼濱海公路的起點,一直到南端的牛心山為止;由於中途會行經內陸不見海,所以整條濱海公路約可切分為三段。

 

 

 

 

 

橫礁村進入,經過竹灣村,最後再轉進二崁村,是為「竹灣二崁段」,這是濱海最長的一段,也是地勢起伏最多變化的路段,沿途景點還多。

 

竹灣村請看「菊島夏之戀(22):西嶼.竹灣大義宮之搶救海龜大作戰」這篇。

二崁村請看「菊島夏之戀(23):西嶼.漫步二崁村之回憶舊時光」這篇。

玄武岩景點請看「菊島夏之戀(24):西嶼.池西虎目滬、大菓葉玄武岩壁&神秘三石壁」。

 

 

 

 

 

濱海公路全程濱海而行,沿途遊客不多,能夠輕鬆的享受幽靜的望海行程。

 

 

 

 

 

濱海公路路面不寬,足以讓一輛小汽車容身,不過最推薦的交通工具還是以機車為主,沿途隨時可停靠路邊拍照賞景,方便又不擋路。

 

 

 

 

 

 望著大海、吹著海風、曬著豔陽,紅到發黑就是旅遊菊島最豐富的成果啦;晴天的午後,陽光遍灑海面,怎麼拍怎麼美,是最適合遊逛濱海公路的時段。

 

 

 

 

 

 

竹灣二崁段」濱海公路在接近二崁村外圍時,路面地勢會開始升高,海岸景觀開始由平面沙灘變成岩岸懸崖,高低起伏會呈現出道路通往海裡的錯覺景象。

 

 

 

 

 

還可以在濱海公路拍下這種團體青春照片啊~Tony在2009年的四月帶友人來澎湖,遇到冷風強吹,機車都快騎不動了,大家還是玩得很熱血啊

 

 

 

 

 

大菓葉段」是最短的路段。再往南是自赤馬村出海到牛心山為止的「赤馬段」,這段道路可同時欣賞大海、天人菊、玄武岩的三大景觀。

 

 

 

 

 

赤馬段有一大片粗礫沙灘,不適合赤腳行走其上,遊客若想靠海近一點,也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此地人煙罕至,出了意外是無人可救援的。

 

 

 

 

 

濱海公路「赤馬段」南方,頂端裸露大塊玄武岩的牛心山成為醒目的地標,山下開滿大片天人菊,牛心山與天人菊同時入鏡的畫面是澎湖旅遊明信片的經典畫面。

 

 

 

 

 

成群天人菊盛開的牛心山又名魔鬼山,至於為何叫做牛心?又為何稱為魔鬼?目前沒有明確答案,但山頂那一大塊裸露玄武岩,看似一處異域孤獨的世界。

 

 

 

 

 

沿著海岸線越接近牛心山,路邊的天人菊開得越燦爛,想拍攝大片天人菊的遊客,前來濱海公路的牛心山山腳下準沒錯。

 

 

 

 

 

午後時分前來牛心山,太陽光線照射在牛心山正面,與天人菊可以一起美美的入鏡……不過遊客要有心理準備,此地會開滿天人菊其實是有驚人的真相的。

 

 

 

 

 

「墓仔埔!攏係墓仔埔!天人菊就長在大大小小的土饅頭之間」,大概是墓地的養份較高,所以天人菊才會長得那麼好啊,實在是令Tony大崩潰啊

(難怪……就素有粉多的墓仔埔,才會被叫做素魔鬼山啊)

 

 

 

 

 

為了拍攝天人菊,Tony騎車誤闖墓仔埔群之中,車輪還不小心陷入廢棄墓坑土堆裡,幸好Tony誠心誠意的拼命道歉,最後才能全身而退啊

(各位來這裡拍天人菊,一定要小心腳下的墓仔埔啊)

 

 

 

 

 

離開濱海公路,來到西嶼東臺所在的至高點,俯瞰牛心山的背影,頂端裸露的玄武岩彷似禿頭,乍看有如蜷縮在海邊的老頭,背景給人孤獨又淒涼的哀傷。

 

 

 

 

 

中法戰爭過後,清廷意識到澎湖地區在軍事防禦上的重要性,因此在澎湖大興軍事防禦工程,媽宮城西嶼西臺西嶼東臺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軍事建築。

 

 

 

 

 

先來介紹西嶼西臺該地在明末即設置炮台,清康熙年間(1717年)加以改建,中法戰爭爆發後的工程興建,就是現在所看到的西嶼西臺,一般稱為西台古堡

 

 

 

 

 

西嶼西台清朝李鴻章所督建,佔地8.15公頃,與周遭的離島和陸地包圍成一個馬蹄形缺口,控制著澎湖內海入口的絕佳位置,目前名列國定古蹟的名單。

 

 

 

 

 

西台古堡曾有五千水師紮營操練,防禦工事跟火砲威力非常堅猛,但在1895年日軍侵澎時,此地守軍畏戰而降,徒留數百顆未發砲彈及數十萬顆槍用子彈。

 

 

 

 

 

西台古堡佔地8.15公頃,基地設有中央甬道,可通達各處兵房和彈藥室;堡壘牆身厚2公尺,隧道長13公尺、寬11尺交錯於基地內。

 

 

 

 

 

夏天的古堡甬道很悶熱,但是斑駁的水泥、發霉的綠蘚卻讓Tony覺得有些陰森,所以為了不和古代的阿兵哥相遇,還是快點出去曬太陽比較安全啊

 

 

 

 

 

 

西台古堡曾安置阿姆斯壯大砲四門,最遠可以打進媽宮城內,但Tony於2008年到訪時,什麼砲也沒看到,只有幾座空蕩蕩的砲台基座讓人憑空相像啊

 據說這些大砲據時期被日本拆卸熔掉成鋼鐵原物料了;另一說是日本撤離時,四尊古砲曾點交給國民政府軍隊,後因軍紀敗壞,軍官私自將古砲轉賣國外。

 

 

 

 

 

由於許多遊客反映古堡裡無砲可欣賞,澎湖縣政府參考了各方學者的文獻考據,仿製了四座鋼構阿姆斯壯大砲,於2009年重新擺製在西台古堡裡。

 

 

 

 

 

西台古堡的大砲水泥基座前的弧形厚牆上,有一排子彈形的凹洞,大小可容納一個人身形,這不是防空洞,也不是彈藥庫,而是當時的作戰設施之一。

 

 

 

 

 

原來凹洞是方向準星。早期砲手射擊時看不到牆外的敵蹤,會先派個菜鳥觀察敵人方位,然後砲手再根據敵人所在的方位,左右調整大砲的射擊角度。

(厚~偶也素偷聽隔壁導遊介紹才了解的,本來以為凹洞是要躲菜鳥的啊)

 

 

 

 

西嶼西臺入內參觀要門票(約30元),遊客在炎夏經過這裡時可以入內躲太陽,不過Tony不建議夜遊此地,因為軍中的阿飄傳說,真的比牛毛還多,恐怖鵝~

 

 

 

 

 

比起較為知名的西嶼西臺,東側的西嶼東臺(通稱東台古堡)就幽靜許多。東台古堡早年都還是軍事管制區,Tony於2008年到訪時,已可以自由進出參觀

 

 

 

 

 

 

東台古堡只有在門口外圍設置簡易柵欄,並無人員管理,周邊有點遺世獨立的荒涼感,白色粉刷的牆體在藍天之下非常吸睛。

 

 

 

 

 

東台古堡是在中法戰爭之後,於光緒13年由台灣巡撫劉銘傳派人興建的,這是澎湖四座砲臺之一,並在甲午戰爭期間發揮了作用,目前是國定古蹟之一。

 

 

 

 

 

希臘風格的藍天、白牆,整修後重新開放的東台古堡呈現濃濃的希臘味,異國的浪漫色彩沖淡過往的烽火印記。

 

 

 

 

 

這樣的局部取景,如果不說這裡是澎湖的話,很多人一定會以為Tony又跑到希臘去遊玩了啊

 

 

 

 

 

西嶼東臺整體呈方形,佔地1.3公頃,四周設護牆兩道,牆外設壕溝,與當地地形環境相配合。純白粉刷的圓拱磚造營堡與兵房,帶點異國風情。

 

 

 

 

 

西嶼東臺裡曾經設置三座阿姆斯壯大砲,但如今也是下落不明,當年大砲的設置位置如今只徒留圓形基座,供來訪的遊客憑空想像。

 

 

 

 

 

一般印象中的瓊麻,是成群長在野地裡的帶刺巨大葉叢;其花莖可抽長至3~10公尺,由於瓊麻是龍舌蘭科,所以抽高的瓊麻花莖就經常被稱為龍舌蘭

 

 

 

 

 

向天挺拔的瓊麻花莖,襯托東台古堡的孤獨、堅毅氛圍,卻又成排競開在夏日澎湖的旅途中熱情盛開著。

 

 

 

 

 

藍天晴空下的台古堡,看起來富有異國情調,且多了一點孤獨感覺。遊客到訪此地時還請自重,勿在白牆上留字破壞了整體美感。

 

 

 

 

 

幽靜的東台古堡尚未完全開放,根據Tony於2018年詢問澎管處所得到的資訊,此地只有週三到週日有開放,中午12:00~13:30為休息時間,提供給各位參考

 

 

 

資料參考來源:「沿著菊島旅行」網站

 

 

 

arrow
arrow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