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略】記載,清朝乾隆年間,澎湖本島名為「媽祖嶼」,馬公名為「媽宮」,「媽宮」之名沿用了五百年,相傳和供奉媽祖娘娘的澎湖天后宮有關。
澎湖天后宮堪稱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相傳在元朝即設立此廟,也傳說現在的規模是明朝建立的,古色盎然的廟宇為澎湖之寶,目前已名列國家一級古蹟。
遊客旅遊澎湖必定都會造訪澎湖天后宮,深植人心的民間信仰,隨手合十已成為崇敬神明的反射動作,多數信眾心中都只願媽祖保佑全家大小平安順利。
清康熙皇帝封予媽祖天后尊榮,這尊神像是台灣少見的金面媽祖。Tony誠心誠意向媽祖報告要幫祂拍照的事宜,才得以順利拍攝這張金面媽祖照片啊
(沒先報告就私自拍媽祖,結果連六張都拍模糊,尊重神明真的不能鐵齒啊)
「與天同功」懸匾於正殿上方,中央有康熙皇帝「敕賜之寶」的印璽,但據說真跡於中法戰爭時被法國人搶走,現存巴黎博物館,此匾乃複製自台南天后宮。
傳說在明代中葉,中央街四眼井西側的一座小廟,原先只是漁民、船戶暫時用來寄供船頭媽祖,之後逐漸擴建成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也就是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的建造時間無定論,但可確定的是在明萬曆32年(1604年)就已存在。1664年曾被荷軍燒毀,事後居民再予重建。
清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佔澎湖,施琅認為是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加封,於隔年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也稱「天后宮」。
早期的媽宮就是以澎湖天后宮為中心慢慢向外發展而成,來到這裡飽覽歷史文物和故事傳說,方可體會天后宮與澎湖發展歷史的密切關係。
各位鄉親冰友啊,Tony建議大家來澎湖旅遊,第一站一定要先來天后宮跟媽祖娘娘打招呼,請媽祖娘娘保佑眾旅客,於澎湖期間都能夠旅遊平安啦
澎湖天后宮經歷多次的修建,廟內建築裝飾的木雕門屏、蓮花吊筒、樑柱雕刻、浮雕泥塑,全出自於多位大師級匠師的巧手,將廟宇的建築藝術推向最高的境界。
澎湖天后宮的建築文物有400年以上歷史,斑駁的痕跡顯出悠悠歲月形成的脆弱,Tony提醒大家用眼睛欣賞就好,鹹豬手可別亂摸,以免被媽祖婆打手心啊
正殿左側的「功庇斯文」匾額,是澎湖唯一的進士蔡廷蘭,於道光26年返鄉祭祖叩謝媽祖所敬獻。
蔡廷蘭的介紹請看「菊島夏之戀(13):馬公.南環線:風櫃、鎖港、進士第」
澎湖天后宮後殿展示著兩塊石碑,其中的台灣第一古碑於1919年出土於天后宮祭壇下,為台灣發掘出土最古老的石碑,碑文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西元1604年明朝實施海禁,當時的荷蘭人極力想拓展亞洲貿易,強行進駐澎湖等待明朝皇帝的答覆,明朝政府多次通知紅毛番(荷蘭人)撤離未果。
浯嶼都司沈有容率兵船與紅毛番韋麻郎大聲說理,面對紅毛番亮武器威脅也毫不畏懼,最後沈有容靠膽識智略勸離了荷蘭人,後來便設立此紀念碑表彰之。
澎湖天后宮與馬公市的關係密不可分,日治大正9年(1920年)日本政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從此「媽宮」成了「馬公」,此為現今馬公市的名稱由來。
媽宮中央街是澎湖發展的起始點,據傳遠在宋、元時代就有少數的閩南居民在此聚集打漁墾地,是台灣地區現存最早的漢人聚落。
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取澎湖,平定台灣後,媽宮更成了軍隊聚集所,天后宮附近開始出現店戶,中央街也隨著繁榮起來。
早期的中央街伴隨著天后宮興旺的香火而繁榮,還曾經稱為「馬公的西門町」,後經多次人口外移和商圈遷移,中央街的商業機能漸漸弱化,街區越顯破舊。
民國60年代,澎湖縣政府重建規劃中央街,為當地帶來新氣象,努力保存著歷史的空間。民國73年中央街經內政部指定為「歷史街區保存區」。
短短200公尺的中央街成為目前看到的閩式商店街,還有一些當地人居住在內,部份傳統商家都已替換成現代化民宿、土產店、冷飲店...等。
中央街有一條短短的摸乳巷,與彰化鹿港摸乳巷相較實在寬敞許多,Tony在裡面實際做了實驗,證實兩人於巷弄中錯身時,真的碰不到對方的身體啦
澎湖摸乳巷成為中央街熱門的打卡景點,旅遊旺季時的中央街經常擠滿拍照逛街買伴手禮的的遊客,想看到Tony照片中遊客稀少的畫面真的不容易啊
施公祠祭祀著清朝「靖海將軍」施琅,施琅生前因為幫助清朝擊敗鄭成功父子,所以被當時的漢人視為漢奸,後來整個家族就跟著他遷徒澎湖定居。
施公祠是國家三級古蹟,當年清朝感念施琅的戰功,授其為靖海將軍,約於1683年於施琅封侯之後,在今日署立澎湖醫院一帶建造施琅生祠,此為施公祠的起始。
施公祠對面還有一口萬軍井,傳說是清康熙22年施琅兵帶兵攻打明鄭海軍時,途經澎湖發現無水源可供民生使用,施琅因而向神明祈示求助。
施琅以皇帝賜予的寶劍鑿井,甘泉湧出,萬軍取水不盡,故此井名為「萬軍井」,與施公祠同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清朝皇帝的御賜寶劍很適合挖井啊~)
中央街北側的四眼井是澎湖最知名的歷史古蹟之一,由於澎湖地區雨水不足,先民的生活都須仰賴這口井,是過去周邊居民的主要飲水來源。
傳說鄭成功帶兵前往台灣途中,於澎湖登岸尋找補給,由於找不到乾淨的飲水,於是鄭成功拔出皇帝御賜寶劍插地四次,地面湧出甘泉而成今日的四眼井。
四眼井又名四穴井,開鑿年代不詳,但若以最老的中央街來研判,居民聚集之後就有鑿井取水的需求,所以四眼井大約開鑿於明朝中葉。
四眼井深5.6公尺,內徑寬約2公尺,終年不乾涸,上覆石板留有四孔,自從自來水設施普及之後,四眼井已轉型為觀光景點。
遊客來這裡可以體驗一下井水的清涼,井底依稀可見幾條游魚悠遊,不過Tony要提醒大家千萬別喝太多井水,以免水土不服喝壞了肚子就掃了遊興啊
四眼井周邊總會飄著香濃的中藥味,香味來源其中之一是四眼井東側許家店面的「十全大補蛋」,自稱從乾隆年間就以祖傳祕方製作藥膳蛋傳到現在。
以中藥入味、米酒精煉的十全大補蛋,經過48小時的熬煮而成,具有滋補養生的功效,中藥的香氣滲入蛋白和蛋黃,鬆軟的蛋黃入口即化,唇齒香味滿溢。
四眼井北側有一棟巴洛克建築是乾益堂藥店,外觀裝飾著歐式風格,店裡則保持著傳統閩南的建材和隔間,百年藥櫃彷彿還能聞到當年看診時的中藥香味。
乾益堂藥店的老闆以中藥知識熬煮的藥膳蛋也是名聞遠近,四眼井這兩家藥膳蛋都好吃且各有特色,Tony建議遊客到此,兩家的藥膳蛋都別錯過啊
馬公市古名媽宮城,於光緒15年(1889年)建有全長789餘丈的護城牆,這是清領時期在台灣建造的最後一座防禦城池,原設六座城牆,現僅存順城門一座。
媽宮古城的城牆原有六座城門,於各個年代陸續拆除後,如今只留下這座又名順承門的小西門,成為澎湖築城史的見證。
通常只會在城內的角度和順承門合影,很少會走出城外看看外城樓的立面。
經修復古蹟、重現舊觀,順承門是媽宮古城碩果僅存的城樓,成為澎湖旅遊行程中,探尋媽宮古城歷史的景點之一。
順承門現已公告為國定古蹟,城門上的敵樓建築採中國燕尾式斜頂風格,如今仍完整保存;遊客登上順承門,除了遙想歷史,還可遠眺馬公港、吹吹海風。
順承門上的紅磚地板頗俱古味,Tony以前和友人們參觀古城牆,就算是下雨天也能在城牆上玩得熱血澎派啊~~
資料參考來源:「沿著菊島旅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