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先民克服了嚴苛環境,在敬天謝神的過程中,繼而想為自己的未來祈願好運氣,此為民間常見的「補運」儀式,是居民消災解厄的傳統習俗。

 

  

 

 

 

除了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之外,馬公市的城隍廟更於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盛大的補運際祀。很多城隍廟都會懸掛著「你來了」的牌匾,具有警世的意義。

(話說偶還真的有被那三個字給驚嚇到啊~這絕對要自偶檢討一下才行)

 

 

 

 

 

信眾前來補運,會準備紅蛋(或帶殼龍眼、花生、荔枝),擺置在甜糯米飯(或麵線、紅圓)上,備妥香、金紙、補命錢,並填寫欲補運的家眷姓名。

 

 

 

 

 

焚香、燒金紙錢祭拜之後,將紅蛋輕敲擊桌面四角,剝去蛋殼(龍眼殼、花生殼、荔枝殼),象徵除去霉運,祈求全家人來年都能趨吉避凶、否極泰來。

 

 

 

 

 

澎湖生活博物館二樓的展示區,詳盡的呈現澎湖早期先民的節慶禮儀與文心習俗,在台灣遊客眼中看來會有點熟悉,但卻又有一些島民獨特的風格與差異。

 

 

 

 

 

澎湖先民補完運氣,也不忘逢年過節的祭祖活動,祈求祖先繼續保佑未來平安順利,重大節慶各有其相對應的儀式與菜色,一字排開很有澎湃的華麗氛圍。

 

 

 

 

 

澎湖諺語:「公媽儘看清明七月半」,說的是清明和七月半是澎湖人除了過年之外的盛大祭祖日,人們返鄉掃墓,同時以「薄餅」(同台灣潤餅)祭拜祖先。

澎湖的薄餅內餡與台灣的潤餅內餡,菜色看起來都差不多,不過澎湖的薄餅菜色裡多了「狗蝦」,光是這道內餡就讓Tony很羨慕澎湖的清明節可以吃得很豪華啊

 

 

 

 

 

澎湖的中元節習俗與台灣差不多,早期的島民因為土地條件的嚴苛與資源有限,一般多以容易捕獲的海鮮與較易生長的根莖植物來祭拜祖先、好兄弟。

 

 

 

 

 

澎湖先民生活困苦,在冬至節慶時無法準備三牲祭拜,於是便以以糯米捏製成牛、羊、豬、雞、魚、狗等牲畜造型,名為「雞母狗仔」。

 

 

 

 

 

唯妙唯肖的雞母狗仔,蒸熟後能食用也能拜祖先,且庇佑六畜興旺,同時祈求來年的豐收。隨著現代化的生活越來越便利,雞母狗仔的製作已漸漸少見。

 

 

 

 

 

離島澎湖的節慶祭祀品與禮俗,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有機會Tony一定要在特殊的節日裡造訪澎湖,感受一下當地特別的習俗文化啦

 

 

 

 

 

二樓展場中庭有一座比例1:30的望安花宅聚落場景模型,詳細還原花宅早期繁盛的全景,模型製作精緻而細膩,就連居民的日常作息都描繪得栩栩如生。

(望安花宅介紹請看「菊島夏之戀(5):七美、望安.一日跳島之望安篇」此篇)

 

 

 

 

 

爬到挑高中庭的四樓往下看,更能看到望安花宅聚落屋舍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這是一個巨型的互動設施,模型會依遊客按鈕選擇想看的細節而亮燈展示。

 

 

 

 

 

先民採用傳統燒製的瓦片、陶磚等傳統建材,搭配咾咕石的傳統建築工法,築起澎湖群島上一間一間的傳統古厝,每一間都彌足珍貴。

 

 

 

 

 

只可惜古厝維護很費工,光是傳統的瓦片陶磚建材就取得不易,於是部份古厝被翻新成為現代建築,許多傳統古厝漸漸消失中。

 

 

 

 

 

若非澎湖生活博物館運用精美的模型還原了望安花宅,Tony可能永遠也無法將當年的繁榮,來和沒落幽靜的現狀聯想在一起吧

 

 

 

 

 

灶腳是廚房的俗稱,在早期的古厝裡,一日三餐也在灶腳這個空間裡進食,除了餐桌板凳之外,還能看到蒸籠、碗櫥、菜櫥的各種器具。

 

 

 

 

 

看到這種傳統的木桌、板凳,就讓Tony遙想起童年住在阿嬤家裡的狀況,不過以前只有大人能上餐桌吃飯,小朋友則是捧著裝滿飯菜的碗隨處蹲座吃飯

 

 

 

 

 

這種藤製櫥具叫做「菜櫥仔」,舉凡阿嬤的鍋碗瓢盆、油米醬醋鹽味精都能在裡面找得到,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了,Tony頓時又回憶起阿嬤的模糊面容了啊

 

 

 

 

 

灶腳裡最重要的就是這座灶,古宅裡的廚灶除了用來烹煮日常三餐、炊燉年節祭品、還兼煮家禽家畜的飼料,廚灶可說是功能最重要的廚房道具。

 

 

 

 

 

這座灶竟然讓Tony媽回想起她的小時候,小小年紀清晨就得起床到灶腳裡生火煮飯,做兒子的一聽到這個描述,腦海裡瞬間就浮現日劇「阿信」的場景啊

 

 

 

 

 

公媽廳也稱神明廳,是舊宅院裡最莊嚴的場所,安放神明、祖牌、燭台香爐等祭祀器物,公媽廳和灶腳是最具薪火相傳象徵意義的這兩種生活空間。

 

 

 


 

紅通通且喜氣洋洋的婚嫁展區,展現澎湖傳統的婚嫁禮俗文化,讓人大開眼界的是,早期雖然生活條件嚴苛,但嫁娶禮俗的道具用品卻是很豐富的。

 

 

 

 

 

這是澎湖傳統的婚嫁糕餅,照片右上角的炸棗只有在婚嫁日才吃得到,照片左下角的新娘桃和糕仔,Tony看了非常感興趣,改天看到一定要買來食用

(炸棗介紹請看「菊島夏之戀(2):湖西.嫁娶的炸棗、元宵的乞龜」這篇)

 

 

 

 

 

古禮迎娶,新娘上花轎,再由轎夫扛花轎到夫家,鼓樂手在前方敲鑼打鼓吹號開路,這樣熱鬧的迎娶過程現代已少見,只能在古裝電視電影裡還原了。

 

 

 

 

 

連根帶葉的甘蔗、謝籃、帶路雞、豬腳……每一樣嫁娶物品都有其意義,缺一不可,透過這些吉祥物品來象徵富貴平安,也祈願新人幸福順利、白頭偕老。

 

 

 

 

 

 

澎湖生活博物館的模型道具製作得實在太逼真,讓人忍不住想要摸一下來確認真假,但是參觀博物館請遵守館方的警語規定,千萬別隨意亂摸。

 

 

 

 

 

一卡皮箱裝載新娘的私人物品,然後在夫家彼此攜手開創新人生。話說那卡復古皮箱,Tony童年有見過,如果現在有復刻版,絕對會想買一只收藏啊

 

 

 

 

 

佈置喜氣的紅眠床是婚嫁當晚的洞房。這種古代木床如今所剩無幾,偶爾在古厝改建的民宿或商家裡看到,不過大多是收藏品,實際用來睡覺的反而很少。

 

 

 

 

 

紅眠床底下擺放拖鞋、繡花鞋和盥洗用品,這是先民善用空間所展現的生活從容,話說Tony看到這一幕,就想起當兵時的床底下,物品也是這樣放的啊

 

 

 

 

 

床下出現不浪漫的尿桶,但卻很實用!傳統古宅的廁所大多建於屋外空地,寒夜外出如廁相當辛苦,有了尿桶就不必如廁得如此辛苦了。

(左邊素男用,右邊素女用,請自行想像啦)

 

 

 

 

 

就算環境再惡劣,終身大事的各種儀節一件都不能少,早期的人相信儀節一定要做完整,才不會招煞或得罪神明,未來才能繼續幸福與安康。

 

 

 

 

 

看到這些古禮儀式與道具,Tony媽突然說她也想要學早期的新娘穿古裝、坐花轎,熱熱鬧鬧再嫁一次~阿母千萬不要啊,妳那老身輕不起花轎的搖晃啦

 

 

 

 

 

婚嫁喜慶區隔壁,展示的是育兒禮俗,照片中的模型是孩童滿周歲的抓周活動,展現千古以來婦女弄璋弄瓦的負擔和喜樂。

 

 

 

 

 

抓周活動來到現代,大概會出現一堆鋼筆、計算機、手機之類的電子產品吧,傳統習俗也得與時俱進,至於奇不奇怪就端賴個人的接受度了

 

 

 

 

 

三樓展區,最後會來到這面時光記憶牆,以澎湖各時期的重大事件和相關的生活器物、文件或照片做搭配,呈現了宋朝民國71年之間四個階段的展示。

 

 

 

 

 

歷史展示區的生活用品對現代人而言比較熟悉,這幾款家電用品是Tony童年的娛樂來源啊,隨著時代演進而漸漸被淘汰,如今能再相見實在讓人懷念啊

 

 

 

 

 

民國99年正式開館的澎湖生活博物館,以「澎湖人」為博物館主體,彙納「生活即文化,文化即生活」的文化意涵,為遊客帶來寓教於樂寓的知性之旅。

 

 

 

澎湖生活博物館系列遊記:

菊島夏之戀(11):馬公.澎湖生活博物館之作山、討海與敬天

菊島夏之戀(12):馬公.澎湖生活博物館之宅內的禮俗與傳承

 

 

arrow
arrow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