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1.jpg

摩洛哥(Morocco))東南邊界一帶是撒哈拉(Sahara)的一部份,除了沙漠、石漠和礫漠,另有乾涸的河谷、湖泊和鹽盤,多元的地質景觀造就豐富的觀光資源。

 

 

 

 

 

化石2.jpg

看似死寂的荒漠之中其實另有生機,生成於此片荒漠大地的生命,自會找到方式繁衍存活。

 

 

 

 

 

化石3.jpg

一早將前晚買的纏頭長巾包好包滿,Tony和隊友們準備出發進行撒哈拉的行程,這長巾真的很重要,可以阻絕大部份的風中細沙鑽進口鼻裡

 

 

 

 

 

化石4.jpg

需要包好包滿的還有照相機,相機零件縫隙若鑽入細沙,會造成機身損壞,據說撒哈拉行程結束之後,很多人的相機和手機都因進沙而損壞送修。

Tony利用便利商店的輕便雨衣做了兩件護套,保留袖子束口,往上裁剪一個機身的長度就可以套在相機外面,拍照,時鏡頭可自袖口的彈性束口伸出。

 

 

 

 

 

化石5.jpg

另一端較大的栽口則方便操作相機,不拍照時要將以橡皮筋綁緊栽口,護套破了就得更換。Tony輪流使用兩個護套將相機包了一整天,保住了相機的完好

 

 

 

 

 

化石6.jpg

這些四輪驅動吉普車就是今日的主要交通工具,載著隊友們奔馳在荒漠中,一路無速限地超速飛奔;而後半段的沙丘散步行程,則需另外換騎駱駝。

 

 

 

 

 

化石7.jpg

這種輕便型摩托車,則是當地人的代步工具。

 

 

 

 

 

化石8.jpg

在非沙質地貌的荒漠之中,能看見零星的部落村莊,生活條件較優沃的居民,蓋起了較為現代化的樓房。

 

 

 

 

 

化石9.jpg

現任的摩洛哥國王大力鼓勵兒童受教育,荒漠中彩色外牆的學校,為寂寥的大地帶來一些活力與童趣。

 

 

 

 

 

化石10.jpg

坎兒井(qanat或kariz)是荒漠地區的灌溉系統,起源於西元前1千紀(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1年的一千年)的波斯,這是一種運用沙漠地下水的灌溉設備。

 

 

 

 

 

化石11.jpg

化石12.jpg

沙漠極度缺水,但沙丘則會吸收水分並儲存於地下,坎兒井就是利用一個一個的豎井口,將地下水匯聚,並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使用。

 

 

 

 

 

化石13.jpg

荒漠居民利用坎兒井,將地下水引到地面,灌溉沙漠中的農田。坎兒井設施也能保證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或污染。

 

 

 

 

 

化石14.jpg

摩洛哥自14世末以來,在撒哈拉的邊緣就使用坎兒井,一直灌溉著一些與河水孤立的沙漠農田。

 

 

 

 

 

化石15.jpg

坎兒井的引流路線設計,據說會先經過民生供需之地,最後才會流經農田灌溉,保證所有的水源都被謹慎使用。

 

 

 

 

化石16.jpg

化石17.jpg

這一片椰棗林就是利用坎兒井灌溉系統而繁盛如此,椰棗產量為當地人帶來不少經濟收入。

 

 

 

 

 

化石18.jpg

大片的椰棗林可遮住炙熱的陽光,當地居民便利用椰棘樹下的樹蔭,種植一些蔬菜水果等作物,這是荒漠居民自給自足的維生方式。

 

 

 

 

 

化石19.jpg

即使在荒漠之中,虔誠的穆斯林還是會定時朝著聖地方向進行朝拜儀式,感謝阿拉於這片艱困大地中,賜予他們與眾不同的生存之道。

 

 

 

 

 

化石25.jpg

化石21.jpg

摩洛哥東南部的撒哈拉地區,以謝比沙丘(Erg Chebbi)面積最大,南北長20公里、東西最寬8公里,沙丘高達150公尺,此地的觀光活動都在沙丘周邊。

 

 

 

 

 

化石20.jpg

化石22.jpg

撒哈拉雖地貌多樣化,但仍以沙丘最受觀光客喜愛,Tony拍照也要以沙丘為背景啊,否則回家跟親友炫耀自己來過撒哈拉,恐怕也很難取信對方吧

 

 

 

 

 

化石24.jpg

市面上的摩洛哥團來到撒哈拉,通常會帶團員搭吉普車於沙丘衝上衝下,或是坐著地毯從沙丘高處往下滑,但Tony這一團不一樣,走的是歷史人文路線呦

 

 

 

 

 

化石25.jpg

撒哈拉的活動範圍除了黃昏騎駱駝散步謝比沙丘之外,白天行程更遍及沙丘西側的平地與高原,因為行程很獨特,所以都遇不到其他的旅行團。

 

 

 

 

 

化石26.jpg

沙丘與高原之間是一大片風化的礫漠。據研究,撒哈拉於一億多年前曾經是一片汪洋,如今在這片礫漠之中,到處可見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化石27.jpg

下車的地方有兩名藍衣攤販,將一堆物品攤在地上,等待遊客前來選購,其中有一部份就是他們在這片礫漠中挖出的化石。

 

 

 

 

 

化石28.jpg

能在撒哈拉挖到這些三葉蟲之類的海洋生物化石,乍聽實在很驚人,也由於這些成品看起來完美得很不真實,加上價格開得太高,Tony也就未再多看了

 

 

 

 

 

化石29.jpg

領隊說,當地人會去另一個山頭挖化石,再拿到打磨工廠加工,若是直接賣給工廠其價格就會被壓得很低,所以他們才來到這處觀光客出沒的地區販售。

 

 

 

 

 

化石30.jpg

在強烈的風力作用下,吹走了細沙和塵土,留下了粗大礫石覆蓋整個地表,形成廣大的礫石荒漠;接下來,就是隊友們的尋寶挖化石的時刻了。

 

 

 

 

 

化石31.jpg

只見隊友們聚精會神的蹲在地上找化石,Tony翻找了一會兒,只找到一些類似燒酒螺的螺殼或是類似蛤仔的外殼,實在不來勁,不久就自我放棄了

 

 

 

 

 

化石32.jpg

隊友們找到的化石,真的有一些小小的貝類化石啊~Tony想想,現場大概也只剩這些零星小化石而已,真要有了不得的大化石,早就被當地人挖走了

 

 

 

 

 

化石33.jpg

就在此時,隊友們從隨身背包中拿出一面中華民國國旗,迎風飄揚的國旗出現在摩洛哥撒哈拉,讓Tony感動不已,趕緊揪大家合影紀念啦

 

 

 

 

 

化石34.jpg

只有拍合照當然不夠,還要有舉國旗的單人照才行~Tony完全不理會露出來吹風的小腹會不會著涼,也一定要共襄盛舉啊~

(反正矇著臉,也沒人會認出偶來)

 

 

 

 

 

化石35.jpg

身處廣闊的撒哈拉,備感個人之渺小,心中就算有什麼糾結或煩惱,也會自動消失淡化,敞開心胸擁抱這片看似孤寂但卻豐富熱鬧的大地。

 

 

 

 

 

化石36.jpg

化石37.jpg

謝比沙丘西側的礫漠高原,風化的石礫體積更大,這裡的高度比謝比沙丘還高,四輪驅動吉普車豪不費力的就將隊友們全載上高原頂端。

 

 

 

 

 

化石40.jpg

站在高原上往東望去就是謝比沙丘,不過沙丘南北綿延20公里,無法一眼望盡。

 

 

 

 

 

化石39.jpg

遠處的高山由沙質與岩石組成,此為岩漠地質,這是遭受風化或風蝕的裸露基岩地表,上層有一些堅硬岩層構成的殘丘,在荒漠中是少見的地型。

 

 

 

 

 

化石38.jpg

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比今日要濕潤許多;大約在4000年前才演變成現在的模樣,期間孕育不少文明,發展至今而成為撒哈拉特有的人文景觀。

  

資料參考來源:林婉美著書「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

 

撒哈拉系列遊記:

幻彩摩洛哥(21):撒哈拉.沙漠中的台灣奇女子 

幻彩摩洛哥(22):撒哈拉.曾經滄海的荒漠水跡

幻彩摩洛哥(23):撒哈拉.荒漠的黑奴村與遊牧人

幻彩摩洛哥(24):撒哈拉.狂沙漫天駱駝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東尼 的頭像
    東尼

    怪叔叔趴趴GO.東尼的旅遊人生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