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地理環境險惡,長達半年的東北季風、風雨不調、地質不易耕作、早年瘟疫流行,民間信仰將之歸於邪煞,而發展出許多鎮邪止煞的防禦系統。
先天條件不佳,澎湖民間多認為是環境風水有缺陷,於是發展出鎮風塔、雕刻符籙、八卦、劍獅等鎮煞避邪的厭勝物(壓服而制勝的物品)。
民間認為只要在各處安置「石敢當」,村里境內或周邊就能獲得平安,同時也起了撫慰人心的作用,石敢當信仰已非單純只具有迷信的性質。
將石敢當與宅院合體,那整座屋宅不就變成巨大的石敢當了嗎?Tony是這樣異想天開的認為如此啊,還有什麼地方比住在石敢當裡面更安全的
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據說在石頭上寫下「石敢當」這三個字,此石便具有避邪止煞的功能。其傳說典故如下:
1.相傳泰山腳下住著一名好漢,名叫石敢當,能除妖捉鬼,將他的名字刻於石上亦有降服鬼怪之功效。
2.古代認為東嶽泰山之石具有獨特靈性和神力,也開始泰山石敢當的靈石崇拜。
民間認為只要在各處安置「石敢當」,村里境內或周邊就能獲得平安,同時也起了撫慰人心的作用,石敢當信仰已非單純只具有迷信的性質。
石敢當的表面,也會依需要刻上符文、猛獸或八卦等圖象,讓石敢當增添更多功能,提昇防禦能力。
下回旅遊菊島,除了在各景點拍美照,也可以像Tony一樣仔細觀察路邊的各種石敢當,這樣就可以跟親友炫耀自己的文化深度啦
石塔是另一種型式的「塔石敢當」,又稱為鎮風塔,具有鎮住強烈東北季風的風水建物,但鎮風塔除了鎮風功能,也會視地區而有著驅邪鎮煞的重任。
馬公市鎖港里的南、北塔是澎湖知名的「塔石敢當」,相傳兩塔之間原有一座沙丘(社里靠山),之後因強風吹襲而消失,原址蓋了兩座大石塔來彌補風水的缺失。
鎖港南、北鎮風塔底座面積達60平方公尺,高有14公尺,是澎湖境內最大的鎮風塔,拔天的高度彷彿真的鎮了風、止了煞,給予當地居民一份安心與平靜。
鎖港鎮風塔介紹請看:菊島夏之戀(13):馬公.南環線:風櫃、鎖港、進士第
西嶼鄉外垵村西側山頂懸崖邊的三仙塔,則是結合了外垵村王爺信仰的風水石塔,位處高處保護村內居民,遊客到此參觀得注意自身安全。
三仙塔介紹:菊島夏之戀(26):西嶼.漁翁島燈塔、西台餌砲&外垵活海鮮
一般來說,石敢當可由村廟設置或個別家戶豎立,但石塔卻是公設的,建塔乃村莊一件大事,通常是發生某種事件影響村民安危,才會設塔藉以辟邪祈安。
七美大磯釣場有座福龍寶塔。據傳民國52年間,國軍協助七美鄉興建南滬碼頭,炸取該塔西北方海岸的玄武岩為建材,因而破壞風水地形,故設塔彌補之。
七美雙心石滬附近的金龍寶塔建有九層,塔高約460公分,結合了民間廟宇的「剪黏」藝術,將鎮風塔頂端的裝飾物從古樸演進到華麗風格。
據傳當地過去曾經流行霍亂,以及出海捕魚時海難事件頻傳,當地王爺廟宇指示建造金龍寶塔,改善風水、確保村民平安。
馬公市西衛里東側海裡有一座八層石塔,塔高1080公分,塔頂紅色葫蘆約132公分,只有退潮時才能見到石塔全貌。
相傳當地每當海水退潮之際,潮水向東北方洶湧奔流,恐對里民產生不良影響,於是決定建造石塔,希望可以減緩潮汐流速,鎮壓煞氣,庇護漁船作業安全。
西衛鎮風塔建造之初或許並非全為阻擋風害,卻也在西衛里的港灣裡,默默守護村民超過130年的歲月了。
白沙鄉的北海遊客服務中心外面的停車場,臨海處立著兩座仿埃及方尖碑造型的黑色鎮煞碑,這也是一種「碑石敢當」的變形。
這座請出姜太公和雷神的鎮煞碑,Tony上網查不到相關資料,但傳說姜太公封神完畢,行至泰山,發現自己竟無職缺可補,死後便化作「石敢當之神」
白沙鄉後寮村的澎8線鄉道上,在前往天堂路的岔路口附近,有一座主祀保生大帝的後寮威靈宮,宮廟廣場南側有一座巨大的「魑魅魍魎」碑
「魑魅魍魎」碑寬107公分、高191公分,由玄武岩製成;相傳道光年間,後寮一帶出現妖怪作祟鄉民,威靈宮神明指示立此碑鎮壓,妖怪從此不再出現。
魑魅魍魎加「雨」字於其上,雨」為「雷」字簡化而來,隱喻「雷電壓制除煞」,這是當地知名的「碑石敢當」。
「雨」字也有「雨漸耳」之解釋。「雨聻」是澎湖石符或石敢當常見的符籙文字,逐漸演變為「雷聻」或「雨聻」,「聻」驅鬼避邪,加雷雨有雷霆震懾之意。
說起澎湖的宗教信仰,最知名的就是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的澎湖天后宮,位在馬公市中心,於1604年即已立廟,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廟宇,名列一級國定古跡。
馬公市鎖港里的澎湖紫微宮,則是擁有全澎湖最高最大的露天神像,主祀紫微北極大帝,是澎南地區的宗教新景點。
說起澎湖數量最多的廟宇當屬王爺廟,王爺在澎湖又稱王爺公、千歲、千歲爺、恩主、恩主公,行除瘟疫或代天巡狩之職。
王爺信仰深入澎湖民間,2015年澎湖縣政府民政處登記立案的王爺廟宇就有49座,之所以數量之多,大抵與澎湖早期居住環境艱辛險惡有關。
澎湖先民認為王爺的前身是瘟神,以散播瘟疫執行「代天巡狩」,所以村民無不虔誠供奉之,部份王爺漸漸的演化為村中守護神,誠心參拜可以驅逐瘟疫。
王爺廟裏的千歲一般只稱姓氏,有上百餘種姓氏,稱為「某府千歲」或「某府王爺」,例如池府王爺、朱府王爺、金府千歲、溫王爺........等。
白沙鄉著名景點通樑古榕,古榕盡頭的通梁保安宮也是一座王爺廟宇,主祀康府千歲。
通樑古榕介紹請看:菊島夏之戀(9):白沙.天堂路、牛車伯、通梁古榕
焚燒王船是王爺信仰發展出來的儀式,代表將王爺送回天上,也象徵王船載著疾病厄禍出海遠離,待下次祭典時間到來,信眾再度到海邊將王爺迎入境內。
澎湖民間認為各村「王爺」都有一支神兵做為抗妖除邪的部隊,神兵按中國古代營制分成東、南、西、北、中五營,各營有一名元帥負責調度指揮。
五營通常以令牌、旗幟(五色旗)、木偶頭像(五色人偶)的型式表現,有時也會單純以神位、神圖、符咒為象徵,是村里安定人心的重要設施。
五營在村境四周的五個方位分設五座營頭,代表神兵部署,營頭書寫各營元帥名號,以竹節、石碑、小祠、雕像來顯示,照片裡像墓仔埔的設施也是一座營頭。
營頭必要的象徵物是1、3或5根竹符,竹符頂端包著紅布、上面寫著主公或元帥名號及其它符文。這座營頭實在像墓仔埔,Tony靠近拍攝時還有點心驚啊
馬公市中心的北辰宮是知名的王爺廟,香火頂盛,周邊商家林立,又稱為北甲北辰宮,與東甲北極殿、南甲海靈殿並稱為媽宮三大甲頭廟。
媽宮是澎湖縣馬公市的舊稱,清代以來規劃了媽宮社三甲地,各有其公廟,即為北甲北辰宮,與東甲北極殿和南甲海靈殿,媽宮三大甲頭廟之稱由此而來。
澎湖的先民來到這座島嶼開墾定居,面對強風、烈日、缺水、不易耕作的窮山惡水,居民們一路克服,過程中產生了敬天、謝地的信仰,成為心靈上的寄託。
資料參考來源:「沿著菊島旅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