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奴1.jpg

摩洛哥(Morocco)東南方的撒哈拉(Sahara)地區,黑奴村裡傳來陣陣快節奏的吟誦歌聲,這裡是許多造訪撒哈拉的觀光客,指定前來觀賞聆聽的景點之一。

 

 

 

 

 

黑奴2.jpg

雙手快速地敲擊薄鐵響板,口中吟唱低沈的呢喃,身體隨著節奏跳躍律動,如此近似催眠儀式的演出,是摩洛哥獨特的格納瓦(Gnawa)音樂。

 

 

 

 

 

黑奴3.jpg

西元7世紀,阿拉伯人靠著駱駝穿越沙漠,進入北非開始與摩洛哥有著貿易往來,駱駝商隊帶著黃金、鹽、象牙等貨物翻越亞特拉斯山脈到達馬拉喀什

西元9世紀,駱駝商隊開始引進黑奴販運,他們將非洲中部的黑奴轉賣到北方,當時摩洛哥有錢有勢的柏柏人,就成為這些黑奴的主人。

 

 

 

 

 

黑奴4.jpg

直到黑奴解放之後,有些黑奴並未返鄉,他們選擇留在摩洛哥落地生根,靠著表演其特有的格納瓦(Gnawa)音樂維生。

 

 

 

 

 

黑奴5.jpg

隨著時代的演進,格納瓦音樂漸漸打響了名聲,不只贏得了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並在201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黑奴6.jpg

格納瓦(Gnawa)一詞起源於北非撒哈拉的土著語言,意為「奴隸」,這些來自於中非的黑奴就被摩洛哥人稱為格納瓦族

當年留在摩洛哥格納瓦族,聚集在東南方撒哈拉地區一帶,他們在謝比沙丘西南側的Khamlia落地生根,也就是現在觀光客指定要造訪的黑奴村

 

 

 

 

 

黑奴7.jpg

落村並無正式名稱,當地旅行社的行程中仍以「黑奴村」稱呼之。早年的柏柏人大多身穿白衣,解放後的黑人為感念其柏柏主人,仍以白衣為主要穿著。

 

 

 

 

 

黑奴8.jpg

黑奴村目前仍住著約390個格納瓦人,因為早年摩洛哥「黑奴貿易」的一段歷史,在撒哈拉遺留下這座絕無僅有的黑奴小村。

 

 

 

 

 

黑奴9.jpg

黑奴10.jpg

自從2004年公路開通之後,格納瓦音樂開始向外打響知名度,前來梅若卡參加撒哈拉旅遊的觀光客,都會前來黑奴村欣賞格納瓦族的音樂表演。

 

 

 

 

 

黑奴11.jpg

進屋就定位,員工端出溫熱的薄荷茶招待客人,Tony喝了一杯薄荷茶後,驚覺這杯溫熱的薄荷茶,竟然讓燥熱的身心溫順了不少,這也太神奇了啊

 (薄荷茶介紹請看「幻彩摩洛哥(11):飲食篇.喝杯薄荷茶做為一天的開始)

 

 

 

 

 

黑奴12.jpg

表演開始,一旁的樂師彈琴、擊鼓伴奏,中間四名舞者隨著音樂律動身體,口中吟唱低沈且快節奏的歌詞,雙手各拿兩片鐵製響板敲擊出嗆嗆嗆的聲響。

 

 

 

 

 

黑奴13.jpg

  四人偶爾變換隊形,手中響板與口中吟唱從未間斷;Tony聽不懂歌詞,但感覺大抵與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看到的非洲土著語言是同一系統

 

 

 

 

 

黑奴14.jpg

表演者手中的鐵製響板,是參考黑奴當年配帶的手鐐腳銬所改造;當年他們的祖先戴著手銬和鐵鍊穿越撒哈拉,行進間藉著唱歌和敲響鐵鍊來撫慰心靈。

 

 

 

 

 

黑奴15.jpg

格納瓦音樂最早是用來驅逐邪惡、治癒心靈或治療蝎子咬傷的,原先是一種康復儀式,但隨著時代演進,現在則成為謀生性質的表演。

 

 

 

 

 

黑奴16.jpg

現在的格納瓦音樂,混合了伊斯蘭與早期非洲傳統,內容保留了對自由的感恩、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阿拉真主與先知穆罕默德的讚頌。

 

 

 

 

 

黑奴17.jpg

低沈的快節奏吟唱的確有著催眠的作用,不太懂得欣賞此等樂風的Tony,趕緊起身活動活動拍拍照,以免不小心睡著了還流口水,那就太沒禮貌了啊

 

 

 

 

 

黑奴18.jpg

格納瓦音樂的樂師都是世代傳承,沒有文字沒有樂譜,全憑上一代口語相傳,再由下一代記憶傳承。

 

 

 

 

 

黑奴19.jpg

約莫15分鐘的低沈吟唱結束,觀眾們的心靈大概也受到深深的祝福與治癒了(應該有吧~),接著再以一首輕快的舞曲讓遊客共舞,做為表演的結束。

 

 

 

 

 

黑奴20.jpg

撒哈拉炎熱的中午時分,很適合安排到黑奴村看表演順便躲太陽。離開前當然得先把膀胱清空,才能輕鬆自在的在撒哈拉悠遊一整天。

 

 

 

 

 

黑奴23.jpg

撒哈拉的荒漠地表,遺留了一座村莊遺跡,街道的電線桿依然矗立原地,土磚房傾頽只剩牆壁,人去樓空場景寂寥,這裡曾經是一座採礦小村。

 

 

 

 

 

黑奴21.jpg

這座遺棄的採礦小村就位於謝比沙丘西南方的荒漠處。1912年的《費茲條約》把摩洛哥變為法國的被保護國,法國人的勢力就此深入撒哈拉的礦區。

 

 

 

 

 

黑奴22.jpg

20世紀以來,撒哈拉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塩等礦產,這處採礦小村曾經盛極一時,待礦源竭盡,人去樓空,徒留礦村遺跡。

 

 

 

 

 

黑奴25.jpg

謝比沙丘西南側的高地,是眺望這片採礦小村遺跡的最佳場所,高地上也有幾間當年採礦相關的建築設施,如今也只餘殘牆破磚在原地。

 

 

 

 

 

黑奴24.jpg

話說從一早出遊撒哈拉,Tony這頭上的藍色長巾變得有些走鐘,越看越奇怪,無論怎麼戴,看起來就是不像當地人的穿戴好看啊

 

 

 

 

 

黑奴26.jpg     

看看當地旅行社的男子穿著扮相,自然帥氣不做作,那為何Tony的頭巾看起來就像是頭上纏繃帶一般的腫脹感啊

 

 

 

 

 

黑奴27.jpg

黑奴28.jpg

瞭望高地有幾位攤販,在石頭架上擺放鐵盤,Tony遠遠望去以是在賣串燒烤肉,但一直也沒冒煙或飄出香氣,靠近一瞧才發現他們在販售手工藝品啦

 

 

 

 

 

黑奴29.jpg

摩洛哥的原住民通稱為柏柏人,在撒哈拉的荒漠之中,遍佈著許多過著遊牧生活的柏柏人,有的定居在泥磚的房子中,有的則帶著帳棚逐水草而居。

 

 

 

 

 

黑奴30.jpg

黑奴31.jpg

這些在沙漠曠野過著遊牧生活的柏柏人生活很簡單,一座羊毛編織的帳棚就是他們的家,幾根木條架設的棚架就是雜物間和小孩的遊戲區。

 

 

 

 

  

黑奴32.jpg

不知名的動物,剝皮曬乾之後,可做為日常生活用品;遊牧人的生活自給自足,簡單而純樸,在物資匱乏的貧瘠大地上,艱苦而認真的生存其間。

 

 

 

 

 

黑奴33.jpg

遊牧人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一早趕牛羊到有草的地方放牧,女人則負責在家裡帶小孩、做手工藝或編織,手工藝和編織物還可以拿去市集販售。

 

 

 

 

 

黑奴34.jpg

遊牧人家庭的小孩基本上都沒上學,看到遊客來訪,歡喜雀躍的圍攏過來;行程安排大家來到這處遊牧人家庭,參觀他們的生活環境。

 

 

 

 

 

黑奴35.jpg

黑奴36.jpg

這間由泥土簡單建構的土屋,是女主人煮飯作菜的廚房,她正在廚房內燒開水,準備泡薄荷茶招待訪客。

 

 

 

 

 

黑奴37.jpg

當地旅行社安排這處景點的用意令人覺得很窩心,遊客造訪此處除了增廣見聞之外,旅行社還會回饋一些飲茶費用給女主人,做為養家活口的收入。

 

 

 

 

 

黑奴38.jpg

這杯薄荷茶看起來很濃厚,簡單的茶飲是靦腆的女主人使用家中珍貴資源所泡製,這樣的待客之道,讓Tony更覺這杯薄荷茶喝起來特別香濃泌心啊

 

 

 

 

 

黑奴39.jpg

遊牧人家的小孩不吵不鬧,乖巧純真不會纏著遊客要錢,看了讓人更覺疼惜。建議遊客到訪此地,可以贈予一些實用的物資或食物,但千萬別給小朋友金錢。

 

 

 

 

 

黑奴40.jpg

撒哈拉看似死寂,實際上卻有許多生命認真地生存其間,在真主阿拉的祝福下,祂的子民將繼續以感恩的心情,在這片大地裡將生命繁衍下去。

 

資料參考來源:林婉美著書「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

 

 

撒哈拉系列遊記:

幻彩摩洛哥(21):撒哈拉.沙漠中的台灣奇女子

 幻彩摩洛哥(22):撒哈拉.曾經滄海的荒漠水跡

幻彩摩洛哥(23):撒哈拉.荒漠的黑奴村與遊牧人

幻彩摩洛哥(24):撒哈拉.狂沙漫天駱駝行

 

 

 

 

arrow
arrow

    東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