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鳩海勒花園(The Majorelle Garden)的深藍色彩遍及整座園區,一景一物皆如藝術品展示於各個角落,到訪的遊客,總會不自覺地拍照拍到走火入魔。
前往馬鳩海勒花園當日,旅行社安排了搭乘馬車的活動。旅行團下榻飯店位於馬啦喀什西側的新城區,多輛馬車一早便來到飯店門口等待。
一輛馬車可乘坐4~5人,眾人陸續上車後,出發遊逛馬拉喀什的新城區。馬車行進速度慢,不宜走上主要交通幹道,只能沿著周邊非主要道路緩慢前進。
1912~1956年的44年間,摩洛哥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殖民地),基礎建設邁向現代化,馬拉喀什大量興建西方化的新城區,觀光業更由此時發展崛起。
新城區寬敞的現代化景象,與老城區的巷弄迷宮形成強烈對比。但新城區的建物外觀仍保留著赭紅色調,讓這座「紅色皇城」更具歷史傳承的意義。
赭紅色的城牆隔開了老城區與新城區,城牆內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馬車沿著城牆往北前進,目的地是新城區北側的馬鳩海勒花園。
馬鳩海勒花園位於馬拉喀什老城區北側城牆外,屬於新城區的的一塊綠地花園,佔地約2英畝(約1公頃),據說早期花園的面積曾廣達10公畝(約4公頃)。
馬鳩海勒花園於2022年的門票為120DH,折合約台幣420元(2018年的匯率),票價雖不便宜,但園區內真的讓Tony拍照拍到失心瘋啊
花園入口的這座噴泉一瞬間便緊揪著Tony的視線,藍色漸層磁磚鋪設的噴泉看得令人透心涼,由於噴泉周圍不斷有人潮圍聚,想和噴泉拍照得多點耐心等待
自藍色噴泉往北走進一片竹林,一座尖塔式的綠色小亭立於紅色步道邊緣,彷如藝術品般地展示在竹林間,色彩搭配對比強烈卻又令人感到和諧優美。
綠色小亭內側塗滿深邃亮眼的豔藍,如畫框般框住竹林綠景,色彩看似前衛且衝擊,卻又感到一股奔放中的寧靜,啊~就連Tony也不知如何形容了啊
法國畫家馬鳩海勒(Jacques Majorelle)於1917年前往摩洛哥養病,於卡薩布蘭加短暫停留後便前往馬拉喀什,自此深深被馬拉喀什風情吸引而住了下來。
馬鳩海勒在馬拉喀什買了一座4英畝的棕櫚園並打造成花園,他將這座花園當作畫布,於花園中盡情創作,使得整座花園有如一座具有生命的藝術品。
紅色步道上的陶盆被塗以鮮豔的色彩,讓翠綠的園區多了些熱情奔放,平凡的參觀步道也跟著活了起來,這條步道也是遊客經常駐足拍照的參觀點之一。
綠蔭之下的一片紅牆,搭配繁複花紋的金色格子鐵窗,窗下淺藍色木椅悠悠靜置,如此寧靜的角落一隅,也成為必須排隊才能入座的熱鬧拍照點之一。
花園中種滿各種罕見的植物,大部份屬於耐旱植物(馬拉喀什是一座綠洲城市),很多都是馬鳩海勒在世界各地旅行時收集回來的。
深邃的藍色被廣泛用在花園及其他裝置、建築中,這是馬鳩海勒在馬拉喀什看到燃燒彩色瓷磚所得到的靈感,這種藍色被命名為「馬鳩海勒藍」。
馬鳩海勒在去世之前,曾為「馬鳩海勒藍」(Majorelle Blue)這個顏色的命名申請了專利。
可以說馬鳩海勒藍是整座花園的靈魂所在,這座花園若少了馬鳩海勒藍,有可能會變得平淡無奇,就連藝術氛圍都會跟著失色。
買進更多土地後,花園面積從最初的4英畝擴大到10英畝。但花園的營運成本很高,馬鳩海勒於1947年對外開放花園,並收取入場費做為維護費用。
馬鳩海勒有時須賣地塊來資助園區照護經費,他致力開發這座花園近40年,與妻子長住此地直到1950年代離婚,房子和土地被迫拍賣,花園逐漸荒廢。
馬鳩海勒花園於1947年對外開放後,立刻受到各方注目,曾被譽為20世紀最美麗的花園之一,直到1962年馬鳩海勒過世,這座花園因年久失修而荒廢。
1980年代,知名時尚品牌YSL創辦人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買下荒廢花園,重新整修並增加新的植栽,讓這座美麗花園再度活了過來。
這是馬鳩海勒於1931年委託法國建築師Paul Sinoir所蓋的別墅,早期是馬鳩海勒的住所,伊夫聖羅蘭接手之後,同樣也將藍屋當成生活空間。
馬鳩海勒藍漆滿藍屋的四面牆壁,純粹無雜色的鮮藍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棟藍屋是馬鳩海勒花園裡,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熱門的排隊拍照區。
馬鳩海勒藍的牆面有如畫布,安置其上的金黃色窗框和鮮黃盆栽,都成為畫布上的藝術創作。
在馬鳩海勒藍之前,一盆優雅的植栽也能讓人感受到其內隱含的奔放不羈,白話就是Tony看了明明覺得很藝術,但又止不住心中的嗨,想要瘋狂拍照啊
遊客們都想讓自己變成藍色畫布前的藝術品,排隊人潮很多,得耐心等待現場淨空,偶爾遇到插隊的白目仔,Tony也會情緒失控地請對方讓開啊
據說馬鳩海勒請法國建築師Paul Sinoir建造的這座藍屋,其建築風格屬於立體主義(Cubism),這是一種以碎片重新組合成新形態的藝術創作。
Tony也不太懂什麼立體主義,反正看到外牆的許多幾合圖形頗具藝術感,於是趕緊跟著人群排隊等拍照準沒錯
藍屋後面的空間原本是馬鳩海勒的畫室;伊夫聖羅蘭接手花園後,將畫室改成柏柏文化博物館,展示柏柏族的文物,入內須另購門票30DH(約105元台幣)。
就連藍屋牆上附生的植物也很具藝術感。據說伊夫聖羅蘭和其伴侶Pierre Bergé經常來此遁隱,尋找創作尋感。
伊夫聖羅蘭於2008年死亡,生前遺願希望死後能在馬鳩海勒花園舉行葬禮,Pierre Bergé將聖羅蘭的骨灰撒在花園中,之久與花園結合成一體。
花園西側的角落立有一石柱,這是Pierre Bergé為伊夫聖羅蘭所設立的紀念柱,表達彼此對這座花園的頃心。
聖羅蘭死後,Pierre Bergé將花園捐給「Pierre &YSL基金會」,並成立「馬鳩海勒花園基金會」,運用自己的資源來維護花園,收益則投入摩洛哥文化各項目。
馬鳩海勒花園結合了前後兩位藝術創作者心血,成為馬拉喀什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每年吸引超過七十萬名遊客造訪此地。
馬鳩海勒花園對外開放多年,巨大仙人掌被遊客們刻劃上滿滿的姓名,即使傷痕累累,這些馬鳩海勒帶回來的植物們,仍堅韌地展現生命力。
西方的噴泉、東方的睡蓮與竹林、由馬鳩海勒藍於綠意盎然中串連融合,成就這座令人處處驚豔的藝術花園。
本以為馬拉喀什只是一座保留狂野柏柏傳統文化的「紅色皇城」,但來過馬鳩海勒花園之後,Tony確認這座藝術花園,絕對具有現代世界的高水平
當眾人在花園內拍照拍到失心瘋的同時,同團的這位大姐已經從紀念品店裡買了這只馬鳩海勒藍的包,聽說價格不便宜,讓團員們羨慕不已。
資料參考來源:林婉美著書「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
摩洛哥馬拉喀什相關遊記:
幻彩摩洛哥(30):馬拉喀什.傑馬艾夫納之斬首廣場的庶民百態
幻彩摩洛哥(32):馬拉喀什.富麗巴希亞宮VS.狂野柏柏阿里之家